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师说

时间:2024-07-20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佚名  阅读:

  【原文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①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②、苌弘③、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④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解析】

  ①句读(dòu):句逗。语意完整的句子叫“句”;语意不完整而语气上需要停顿的叫“读”。

  ②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

  ③苌(cháng)弘:东周的大夫。

  ④六艺经传:六艺,即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经,指六经的本文。传,是经的传文,如《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三传。

  【翻译】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就是那些传授道理、专业知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懂得这些道理、知识。怎么会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而又不向老师请教,那么,问题也就永远得不到解答。比我早出生的人,接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们学习;比我晚出生的人,假如接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向他们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啊!哪里要知道他们是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是尊贵的还是卑贱的,年龄是年长的还是少小的,只要有道理存在,老师也就存在。唉!这样的求师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难的!古代的圣人,已经远远地超出一般的人,还在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学问比圣人更加低下,反而羞于向老师请教。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难道都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吗?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对于自己,则羞于向老师请教,太糊涂了!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和在书中怎样加句号逗号的;并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明白怎样加句、逗号,疑难问题不知怎样解释。不会加句号逗号的,有的人向老师请教;有的又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方面,大的反而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巫医、乐师、手工业者,不怕羞耻、互相学习。而士大夫这类人,一提到叫“老师”叫“学生”等称呼,便聚集在一起讥笑他们。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就说:“他与他的年龄相差不大,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可耻;称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则近于拍马屁。”唉!问师求学的原则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因。巫医、乐师、手工业者,上层人不屑与他们为伍。现在他们的明智程度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很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学问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那么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所以,学生不一定要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学生高明。学习道理的时间有先有后,专攻的专业各有不同。不过是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今年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经传都已经学习通读。他不受时俗的束缚,跟我学习。我赞赏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古诗风韵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