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尝以书自通于于公,累数百言。其大要言:先达之士1,得人而托之2,则道德彰而名问流3;后进之士,得人而托之,则事业显而爵位通4。下有矜5乎能,上有矜乎位,虽恒6相求而喜(方苞曰:“喜”应作“苦”。)不相遇。于公不以其言为不可7,复书曰:“足下之言是也。”于公身居方伯8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9,是非忠乎君而乐乎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者乎?愈虽不敢私其大恩10,抑不可不谓之知己,恒矜而诵之11。情已至而事不从,小人之所不为也;故于使君之行,道刺史之事,以为于公赠12。
凡天下之事,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13。为刺史者恒私于其民,不以实应乎府14;为观察使者恒急于其赋,不以情信乎州15。繇是刺史不安其官,观察使不得其政16,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其不去为盗也亦幸矣。诚使刺史不私于其民,观察使不急于其赋。刺史曰:“吾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惠不可以独厚17。”观察使亦曰:“某州之民天下之民也,敛不可以独急18。”如是而政不均19,令不行者,未之有也。其前之言者,于公既已信而行之矣;今之言者,其有不信乎?县之于州,犹州之于府也。有以事乎上,有以临乎下,同则成,异则败者皆然也。非使君之贤,其谁能信之?
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20也,故其赠行,不以颂而以规21。
1先达之士:先腾达的人,先在社会上有显耀地位的人。
2得人而托之:得人,见到后进之士。托,支撑、引进、荐举。
3名问流:名声流传、远播。
4爵位通:通,接、到。
5矜:矜持、低调。
6恒:一直。
7不以其言为不可:不认为我说的为错误。
8方伯:地方行政长官。
9影响:影子和声响。影子所及,声响所到。
10私其大恩:独享大恩。
11诵之:口里喃喃念叨。
12以为于公赠:以之为于公赠别。
13成于自同而败于自异:自同,内部团结。自异,内部矛盾。
14不以实应乎府:应,上报。
15不以情信乎州:信,信任、支撑。
16不得其政:治理不好。
17独厚:单独偏袒。
18独急:单独催促。
19不均:不平等。
20非燕游一朝之好:燕,通“宴”。意即情感很淡薄。
21不以颂而以规:颂,称颂。规,规谏。
在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于頔,当时正是一方的连帅,掌管着一道的兵财,所以韩愈自然不可轻易地向他提出规劝。而郢州正是于统辖的州郡之一,现在许仲舆去郢州,还是于的下级。这上、下级之间,就有个相互信任、推崇援引的问题,相互信任才能搞好政事,推崇援引才能相得益彰。要建立这种信任感,就必须多加联系,沟通情况,作到上令下传,下情上达。所以韩愈就写了这封信,一是对于谈谈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当然也是希望他能够照顾一下韩愈的朋友,而韩愈的规讽,就是从这里入手的。在最初的时候他委婉地把于苛于赋敛,说成是他不通下情,因此在下的应该以实情报告给他,上下情通,彼此信任,才能廉肃政事。这样写,就不致触怒于了。我们知道这个于本来就是一个公然横征暴敛的大贪官,而韩愈还要在文中写这些东西,确实很费脑筋,不过这篇文章还是在某种意义上披露了中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残酷和政府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韩愈轻徭薄赋的政治主张。主旨是规讽于公,表达上却极为婉曲、蔼如、遮掩。本来是指责于公巧取豪夺,不恤民命,却婉曲其辞,只说他不通下情;本来是警醒于公不要急征暴敛,以防为渊驱鱼,却旁敲侧击,明告刺史“惠不可以独厚”;本来责于公重于责刺史,却于公、刺史对举成文,只在措词上分出轻重虚实;本来“赠于公是主,规郢州是宾”,赠言却从刺史写起,最后又将一个“规”字落在刺史身上。中间则交替地写刺史、于公,仿佛重点是规劝刺史,行文极尽遮掩之能事。开手从前番书信往来说起,以与于公的知遇发端,引入赠言,态度恭谨,语调平和,绝无冒昧唐突之感。所以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对方即使是一个大贪官,但是也应该给予正常的尊重,否则一旦触怒,将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也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而韩愈正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