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1。闽越地肥衍2,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3,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4,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5,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6,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7,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8,皆化翕然9。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10,未接人事11,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12。其它时与詹离,率不历岁13,移时则必合14,合必两忘其所趋15,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
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16,容貌嶷嶷然17。其燕私善谑以和18,其文章切深喜往复19,善自道20,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21,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22,不果上23。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24,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25,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26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27云。
求仕与友兮,远违其乡;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友则既获兮,禄实不丰;以志为养兮,何有牛羊28。事实既修29兮,名誉又光;父母忻忻30兮,常若在旁。命虽云短兮,其存者长;终要必死兮,愿不永伤。
友朋亲视兮,药物甚良;饮食孔时31兮,所欲无妨32。寿命不齐兮,人道之常;在侧与远33兮,非有不同。山川阻深兮,魂魄流行34;祀祭则及兮,勿谓不通。哭泣无益兮,抑哀自疆;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诚35。呜呼哀哉兮,是亦难忘!
题哀辞后
愈性不喜书36。自为此文,惟自书两通37:其一通遗清河崔群,群与余皆欧阳生友也。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过时而悲38;其一通今书以遗彭城刘君伉。君喜古文,以吾所为合于古,诣吾庐而来请者八九至,而其色不怨,志益坚。
凡愈之为此文,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今刘君之请,未必知欧阳生,其志在古文耳。虽然,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39?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40。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41,刘君好其辞,则知欧阳生也无惑42焉。
1累累有焉:很多的样子。
2肥衍:能生长出丰硕的粮食。
3长材秀民:杰出的人才和百姓中的优秀者。
4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文书,官府公文。上国,诸侯称都城为上国,即京畿。
5今上初:当今皇上刚即位。
6以文辞进:因为文章而被推崇。
7为客主之礼:即邀请作客。
8时未几:没过多久。
9皆化翕然:都教化得很和顺。
10就食江南:德宗建中元年至贞元元年,韩愈随嫂郑氏寄居宣称。
11未接人事:未与外界接触。
12为然:还是那个样子。
13率不历岁:大约不超过一年。
14移时则必合:分开一段时间,就一定会又聚在一起。
15合必两忘其所趋:在一起就忘记了要分开往别处去。
16气醇以方:气质醇厚方正。
17嶷嶷然:
18其燕私善谑以和:闲暇的时候喜欢开玩笑,但十分友善。
19其文章切深喜往复:文章深刻且反复论述。
20善自道:善于抒发自己的感想。
21朝正于京师:朝正,外官在正月向皇帝朝贺。
22会监有狱:正值国子监有讼狱的事。
23不果上:终究没有上书。
24朝夕之养:侍奉父母甚勤。
25其心将以有得于是:心中想的是在京师求仕。
26以志养志:以遵从父母的意愿来孝敬父母。
27以卒詹志:以书写文章来慰劳詹的父母,以完成詹的心愿。
28何有牛羊:不以饮食来侍奉父母。
29事实既修:实际上实现了愿望。
30忻忻:高兴的样子。
31孔时:当时、当令。
32所欲无妨:想要的都办到了,没有任何阻碍。
33在侧与远:在父母身边与远离父母。
34魂魄流行:魂魄飘荡。
35以慰孝诚:以安慰起一片赤诚的孝心。
36不喜书:不喜欢书法。
37自书两通:写了两份。
38哭之过时而悲:哭得都忘记了时间。
39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不类于今,不同于当时士大夫所崇尚的骈文。
40兼通其辞:也通晓其文词。
41不苟誉毁于人:不随便赞赏或贬损他人。
42无惑:无疑惑。
文中所说的欧阳詹,取的字是行周,他是福建省泉州晋江人。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他的文学理解:韩愈在这篇《欧阳生哀辞》中提到詹的文章特点是“深切喜往复”,所以就运用詹的文章的风格,也将这篇文章写到了“深切喜往复”的地步。对于哀辞的题旨,韩愈在《题哀辞后》中也给我们说明了:“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这个读书人既不显荣,而且也就没有什么事功勋业可叙,所以韩愈就在这里着重称述其才与德。我们知道韩愈在创作《欧阳生哀辞》时,学习古文已经有二十余年,他已经意识到了对于古文写作的理想和标准:那就是在坚持儒家思想和积淀自身素养的基础之上,一定要要去除陈言,还要辨别正伪,只有《诗》与《书》等“六经”可以作为绝对的标准。这也就是说,一定要坚守“古道”,而在文体与文辞上创新。所以在这里,韩愈在写作这篇哀悼欧阳詹的文章时便提出了“破体”这一观点,并且他还在《欧阳生哀辞》的结构设置还有情感基调方面都成功地做到了“破体”试验。韩愈在文中说到认为“六经”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而长存,其中的秘籍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独创性,这也就是它们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在长期的读经悟经的过程中,韩愈是觉悟到了儒家经典的这一大特点,所以他能沿着古文家萧颖士和李华以及独孤及还有梁肃等人的足迹,去除骈文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而运用个性独特、生动活泼的语言词汇,所以才能做到这样。而韩愈之所以能够踏出更宽更长的古文之路来,还因为他并不止步于遵守前辈们的贡献,而是更进一步地抓住了“六经”的另一个大特质,那就是直面社会与人生的那种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韩愈能在《欧阳生哀辞》中坚持“哭泣无益兮,抑哀自强”的最终的根由,那是由于韩愈看到了希望,欧阳詹这个人虽亡但是他的古文精神是存在的,而这一个人没还后继有人,至少还有韩愈他们一批人继续下去。这是我们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