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礼》《春秋》,莫能言说,其容貌充充然1,而声名不闻传于世,岂天下广大多儒而使然欤?将晦其说,讳其读2,不使世得闻传其名欤?抑处于远,仕于远,不与通都大邑豪杰角其伎而至于是欤?不然,无显者为之倡,以振动其声欤?今之世,不能多儒可以盖生者3,观生亦非晦讳其说读者,然则余二者为之决矣4。
生北游,必至通都大邑,通都大邑,必有显者,由是其果闻传于世欤?苟闻传必得位,得位而以《诗》、《礼》、《春秋》之道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能如是,然后可以为儒。儒可以说读为哉5!
1充充然:容光焕发的样子。
2晦其说,讳其读:即隐匿自家的学习心得。
3不能多儒可以盖生者:没有几个学者能够超过你。
4余二者为之决矣:这两种原因都不能成立。
5儒可以说读为哉:儒者仅仅是靠说话、读书就能成就的吗?
柳宗元的这一篇文章总共是分成了两个段落。在第一段中,柳宗元针对徐生的“声名不闻传于世”的事实,提出了自己所能够想到的四种理由。我们来看看柳宗元在文中所假设的这四种理由:第一种情况就是在当时社会上,人们都在称赞其他的儒者,所以就顾不上“闻传”徐生的声名了;第二种情况就是徐生他自己不愿宣扬自己的学问和见解,也就是说是故意不使当时的人们“闻传其名”;第三种情况就是因为居所或者任事的地址比较偏远,所以没有机会同当时大都会中的豪杰们较量,从而表现出自己杰出的技能和高超的水平;第四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显贵人物为他举荐和吹捧。当然这四种情况其实都只是假设而已,所以都是以设问的语气说出来的。然后作者是否定了其中的两种,从而为下面一段的立论文字作好铺垫。这第二段,才真正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部分。主要的文字其实都是从上面第一段中肯定的第三、第四种假设的情况生发出来的,以说明徐生今番此行,一定会去通都大邑,也就一定有高贵或者声名显耀的人为他扬名吹捧,从而让他“闻传于世”,接下来就是“闻传必得位”,而得位以后再以儒学之道来从事政治,让自己的恩惠泽及于万物,一切的言行和学说都与孔夫子的学说相应。柳宗元在这里说要是徐生能够做到这些的话,那他就能够真正称作一个儒者了,而后儒家的学说和经典才能够进行讲读。在这一篇文章中,其实我们能够看到柳宗元的施政观念,那就是用儒家的学说来治国,来教化民众,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政治理想,而且也是确确实实能够达到的、做到的,方法就是柳宗元自己所说的,也就是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这是我们在阅读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