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1。有力而不好,好之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
象、犀、虎、豹,蛮夷山海杀人之兽,然其齿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昆仑,流沙万里之外,经十余译2乃至乎中国。珠出南海,常生深渊,采者腰絙3而入水,形色非人4,往往不出,则下饱蛟鱼5。金矿于山,凿深而穴远,篝火糇粮而后进6,其崖崩窟塞,则遂葬于其中者,率常数十百人。其远且难而又多死祸,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玑,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则无不至也。
汤盘,孔鼎,岐阳之鼓7,岱山、邹峄、会稽之刻石,与夫汉魏已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下至古文、籀、篆、分、隶诸家之字书8,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远,其取之无祸。然而风霜兵火,湮沦磨灭,散弃于山崖墟莽之间未尝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颛而嗜古9,凡世人之所贪者皆无欲于其间,故得一其所好于斯10。好之已笃,则力虽未足,犹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岛岛岛、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以为《集古录》。以谓传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11,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盖其取多而未已,故随其所得而录之。又以谓聚多而终必散,乃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
或讥予曰:“物多则其势难聚,聚久而无不散,何必区区于是哉?”予对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庐陵欧阳修序。
1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事物常因为喜欢而收集,又很为有力量办到而得到。
2译:语言不同的地区。
3采者腰絙:采者腰系大绳如水寻找。絙geng,粗绳。
4形色非人:脸色形状都不像是个人了。
5下饱蛟鱼:即采珠的人被鱼吃掉。
6篝火糇粮而后进:拿着火把、带着干粮进洞。糇gou,干粮。
7汤盘,孔鼎,岐阳之鼓:汤盘,商汤沐浴之盘,上有铭文。孔鼎,孔子先世正考父之鼎,上亦有铭文。岐阳之鼓,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的石鼓,共十枚,刻有长篇文字(籀文)。
8古文、籀、篆、分、隶诸家之字书:古文,秦以前的文字。籀,即籀文,大篆。篆,即篆书,小篆。分,八分书。字书,字帖。
9颛而嗜古:颛,同“专”。
10斯:古代文物。
11因其石本轴而藏之:就把它们的拓本做成卷轴藏起来。
欧阳修这一篇文章是我国历史上一篇比较著名的金石研究文章,可以说从他这里开了个头。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为我们说明了爱好和能力是收聚物品的前提条件,并以象犀珠玉与金石文物对比,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在接下来的部分中阐述他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爱好,并且也介绍了《集古录》的编辑情况。为阐明自己的志趣爱好,作者首先对物品收聚的两个前提条件加以比较,认为能力不如爱好,爱好不如专一。接着说明自己志趣爱好的与众不同,认为自己生性愚笨而好古,凡是世人所贪图的东西,自己都不感兴趣,所以能够专心一意地爱好金石文物。爱好到了极点,即使能力不够,也能得到它,从而编成《集古录》专集。接着对《集古录》的编辑情况加以介绍。《集古录》所收集的金石文物,从时代上来看,经历了历史上各个比较重要的朝代。而从地域上来看,则是遍布全国各地,在各个地方各个领域进行收集,包括传说中的神仙鬼怪用品,以及来历奇特的对象,无所不有。从编辑方法上讲,作者认为传抄容易失真,便将文物的拓本制做成卷轴加以收藏。卷轴按得到先后编排,而无时代顺序。这是因为东西多,收集工作还未完结,所以暂按得到先后进行编排。作者又考虑到,东西收集多了,终必散失,于是选取其中重要的,分条写成目录。因与史传同时记载,所以可以纠正它们的缺漏失误。把它传给后世学习的人,也许对扩大见闻有好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在收集这些金石资料时的用心,一是自己爱好而且有能力,另外就是为了纠正历史记载的一些错误,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