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1。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2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3,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雠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4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5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6?”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7蹑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8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9,兢兢而自完10,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11?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12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1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放纵天下人的作为,然后在他的后面慢慢制服他,就能够有所成就。
2无惑:没有什么疑惑了。
3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赶紧率军奔赴秦地,趁着他们军队的旺盛士气来利用他们。
4入:攻入秦国。
5善否:谁守得好与谁守得不好。
6秦可入矣,如救赵何:秦国是攻入了,那谁来救赵国呢?
7十余壁:十多个军队的营垒。壁,军垒。
8屯:屯兵、驻军。
9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守好了就出不去,即使出去也不能有充足的后援。
10兢兢而自完:战战兢兢地想保全自我。
11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哪里用得着治理那不可以立脚的像剑门的地方,然后还说是险要呢?
12金椟:黄金铸的匣子。
苏洵这篇文章中所说到的项藉,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项羽。这个项羽,他是出生于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而去世于公元前二百零二年,他是秦朝下相,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宿迁人,芈姓,有属于项氏,单名一个籍字,字是羽,所以一般就被称为项羽,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在前朝末年的时候随着项梁发动了会稽起义,在公元前二百零七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也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在秦朝灭亡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着黄河流域及长江下游的梁和楚等九个郡这么大的地方。后来在楚汉争雄战争中被汉王刘邦打败了,最后他在乌江,也就是现在的今安徽和县这个地方自杀了。历史上的项羽,他的勇武可以说是古今无双,可以算得上是中华数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勇猛的将领,由于他自称为“西楚霸王”,所以后来这个“霸王”一词,也就专门用来指称项羽了。苏洵这篇文章就项羽的“虑”与“量”铺开议论。“弃”与“忍”是量,量是为“得天下之势”,“尽天下之利”之虑服务的。凡有悖于得天下之大势大利的利应“弃”。凡有悖于大势大利之举应“忍”,不以有所增益而喜,也不以有所损亡而怒。而以取天下之大虑大量静观天下纷争,谋定而后动,后发制人,才能成就大事。自古论鉅鹿之战,无不盛称项羽为英雄,论垓下之围,则为之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苏洵将这些一笔扫倒,出人意表,读者不能不急切读下去,以索其解。我们知道最后项羽是被刘邦打败了,而项羽也跟着就自杀了,他失败就失败在自己没有度,而且太过自傲,经不起挫折,一败就自杀,这都是平日无敌,太过自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