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珠峰量高有后人

时间:2024-08-31    来源:馨文居    作者: 钟法权  阅读:

  从海拔6500米到7790米的路,队员们已经走过好几趟了,可是每一次路况都与前一次大不一样,要么有的地方雪变厚了,要么有的地方出现了断裂,要么有的地方冰墙增高了……此外,异常天气的变化,成为他们一路攀爬的最大挑战。因为风越大,雪也就越大,氧气就越稀薄,天气越寒冷,原本不多的氧气,像是被大风全给刮走了,让人根本喘不过气来。好在他们实战经验丰富,在历经大风大雪气候多变的严酷考验后,一路涉险闯关,成功抵达预定的目的地,再一次登上海拔7790米的2号营地。

  它是营地吗?显然不是,因为临近珠峰的2号营地,同样没有一间遮风挡雨的制式的营房,没有一顶抗御风雪的大型帐篷,营地只是珠峰测高队员们临时休息的一个野外驿站,一块地上积满了冰雪可供冲顶队员支起临时帐篷的缓坡地,一处可供冲顶队员安身休息向珠峰峰顶发起最后冲击的力量积攒地。

  在积满冰雪的坡地上,在风雪交织之中,在接近珠峰的咽喉要地,一顶顶帐篷像蘑菇一样在冰雪中神奇地长了出来,小小的帐篷一时成为冲顶队员的安身之所,向着珠峰攀登的再出发之地。

  5月27日,天气渐好,风速减小,小雪。老队员们都知道,在珠峰很少有不飘雪的天气,小雪就算好天气。

  经过不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经过9个小时的艰难攀登,上午11时整,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长次落的率领下,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和洛桑顿珠等队员成功登上峰顶,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珠峰之巅。

  站在珠峰峰顶,身处万山之巅,看四周的山峦,群山不见了踪迹,只有与珠峰比肩的洛子峰和马卡鲁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壮观中尽显人间奇迹。近看珠峰山脊,几乎全被冰雪覆盖,只有个别山石兀立,露出褐色的本色。落满了白雪的山峰,千姿百态,像披着洁白盛装的少女;远眺云海,翻腾起伏,宛如潮起潮涌的海洋,蔚为壮观。

  峰顶天气瞬息万变,登顶队员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按照小组分工,紧张有序地展开了最关键的峰顶测量工作:有的队员在竖立红色的测量觇标;有的队员打开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有的队员操作着雪深雷达探测仪;有的队员在进行重力测量。这一次,他们使用的设备仪器与前几次截然不同,过去为珠峰测高的设备大多从国外进口,而这一次使用的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并且,这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进行重力测量,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还将大大提高珠峰高程数据的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很快,觇标像塔一样高高地耸立在珠峰之巅,红色的照准圆笼像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在珠峰顶上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新一代的觇标除了外观与传统觇标保持一致,无论材质还是科技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标杆和三脚支架都是用优质的合金材质加工而成,比过去的更轻、更坚固、更耐用。照准圆笼上6个光学棱镜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觇标顶部安装了GNSS接收天线,数据收集更现代、更灵敏。

  三脚支架的底座加了特殊的冰锥,能牢牢地固定在冰雪上;三脚支架上还配备有3根尼龙绳,尼龙绳从3个方向牵出,通过冰锥进行固定。有了牢固的基础,再加上尼龙绳的拉力,就能确保觇标在峰顶的大风中屹立不倒。

  此时,海拔5200米至6000米之间6个交会点的测绘队员早已枕戈待旦,他们在各自的测量点上已经坚守了8天。当时,登顶队员从珠峰大本营前脚出发,他们后脚也就出发了。登顶队员是冲击珠峰之巅,而这些测绘队员是奔向各自的观测点位。此前,他们已在这些点位上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今,测绘队员们守在各个点位上,只待冲顶成功,红色觇标竖立珠峰之巅神圣时刻的到来;只待那特别的信号从珠峰顶上传来,那些早已对准峰顶的观测仪器就会与觇标返回的信号交会,实现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同步开展,获取珠峰高程测量的一系列数据。

  交会成功

  千难万险地一路测绘,千难万险地攀登珠峰,千难万险地在测量点上坚守,队员们所有的付出只为觇标竖立和信号交会成功这一刻的到来。

  珠峰大本营的李国鹏大队长在紧张与激动中很快平静下来,镇定自若地发着指令。一旁的任秀波通过对讲机向各观测点传达李国鹏接二连三发出的指令,并适时与珠峰顶上的登山队长次落保持紧密的联系。

珠峰 后人

励志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