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我得去一下南蔡庄,看媳妇家还有啥事?”媒人正权叔说。
“行,给我亲家带点礼性,把日子一合,就得割肉,搭棚。”父亲应道。
正权叔是个急性子,父亲的话才落地,就匆匆赶去南蔡庄。一进媳妇家的门,未来丈母娘热情的话中也捎带着话外音:“噢,平时不见你的人,送日子你比谁都跑得快。”
“好我的你哩!人常说,说媒不说媒,要吃七八回。我为说这媒,磨破了鞋,说干了嘴,到头来,还‘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一句话,说得未来的丈母娘和媳妇都“咯咯咯咯”地笑起来。
“家穷弟兄多,我不嫌,就图一个好娃。”
“你说的太对咧。见了你女婿,把你能喜死。你那女婿,我村谁不说好。说不定你到时候跟女婿享了福,想请我这大媒人,我还没空哩。”
“行咧。怪不得让你说媒。”
“在合日子前,你看两家还有啥事要商量的。”
“没啥,日子靠她俩往后慢慢过。”
“有啥就说。”
“你给我亲家说说,看能不能给一点粮?”
“这事好办。”
正权叔回来对父亲说:“伙计,媳妇她妈提出结婚能不能给一点粮?”
“都是为了娃的事,给送上40斤粮。”
“好,这下媒人的喜席吃定了。”
“这事把叔麻烦扎咧,到时候我要敬叔几杯酒。”无意中,我也插了话。
乡亲邻里,知道我娶媳妇的日子已订下,纷纷前来帮忙。数人入伙,分工明确。搭棚的搭棚,择菜的择菜,做厨的做厨,收拾碗碟的收拾碗碟,借桌椅板凳的借桌椅板凳,写对联的写对联。一切准备停当后,帮忙的人儿都进入了梦乡。惟独父亲像值勤的战士一样,围着盖有面盘的蒸碗走来转去,操心被猫糟蹋。
结婚的那天我记得清楚,天才泛出一点红晕,两只喜鹊就在大门口梧桐树上跳来跃去。母亲催促着竹绒姐给拉扫帚娃绑石榴,准备着燎轿用的干草和油头发,拾辍着媳妇要路过的石头上盖的红袱子,姑姑和姨姨商量着给压轿娃和挑盒子娃的红封封裹一毛钱、还是两毛钱?陪席红喜哥忙活着用红绸子在借用的自行车头上扎了个大红花,我穿上在枕头下压了整整一夜的新军装,用自行车带着红喜哥和压轿娃庆庆去南蔡庄迎亲。一路上,引得不少行路人驻目观看。
到了媳妇家,我受到了亲友友善的戏弄,好在我懂得农村的这些规程。婚宴间,送女的递上来一碗馄饨,我顺势推给压轿娃庆庆,庆庆接过一吃,表情难堪地说:“舅,谁调下这个饭,放了这么多的盐和椒。”我笑着说:
“你替舅受过。”
接上媳妇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约有半华里长。
嫁妆车如迎宾的开道车,先行到了村头。一群孩子不约而同地喊起来:“快,新媳妇来咧。”
大门上已贴上红对联。上联是“成全一双儿女事”,下联是“了却两家父母心”,联额是“二娃合婚”。一切的安排都细致妥当,燎轿的嫂子手里拿着表演的行程,迪宗哥用竹竿挑着长鞭炮。甚至媳妇路过的地方,凡遇有石头,都用红袱子盖着,说是辟邪。
随着鞭炮声和喧闹声,一群男女簇拥着新媳妇进了门。
婚礼简单且富有时代色彩,双方互赠了一本毛主席语录。
我带着媳妇抨开用红绳子拴着的新房门,炕上的光席上放有一双折的褥子,媳妇朝东南方落座,说是招祥纳福。表情不温不火,说是稳重持家。
“一把胡桃一把枣,两口子打架不准闹。扔一个匙匙,添个儿子。撩一个墩墩,添个孙孙。”二姑由窗外往坑上扔东西的诙谐语言,逗得周围的人纷纷笑。婚宴一直到傍晚。家中打的几斤散白酒,眼看快喝完了,父亲只好违心地给酒中加水。亲友戏笑说:“别加了,再加就没味了。”我和媳妇吃着情长面。
“窗下有人听房。”媳妇小声说。
“爱听就听吧。”我应了一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就不写了。
四
成婚后,我这个小家好似河中漂泊的小船,摇啊摇,真是艰难地摇着,但其中的滋味也是浓浓的醇,倒也应了一句家常话,好酒依靠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