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十年,这个相聚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些。
一晃,又过去了。
2013年6月15日,龙城太原依旧与前三天一样,阳光明媚。下午,我像往常一样穿过车来车往的迎泽大街,站在并州饭店门口。然而与几天前不同,这一次不是进入会场,而是与外地的文友们话别。
一批,又一批,在这里开了三天会议的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们,与各自的团队陆续相携离开。与来时不同的是,他们脸上少了惊喜与期待,多了一些伤感与不舍。
碰到长治代表陈树义,我拍了他背着的包问:带了什么回家?他神秘地笑:所有该带的物件。回去,他很快在微博里晒出他的“宝贝”:代表证、提示卡、花名册、秩序册、座次表、座位票,以及储存在相机里的一张张照片。
我知道,有更多的人,与他一样,包括我。
作文之人,总是会比旁人更容易生出一些忧伤与情愫。何况,是盼了十年之久的这次盛会?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以我之前的理解,作家的会议,一定与作家的性格一样,是比较随意的。
想不到,如此井然,且惊喜连连,温情绵绵。
提示无处不在
首日报到现场,惊呼声一片:
“你来了?”
“天哪,多少年没见你了?”
“快看看,你住在哪个房间?”
熟识的,不熟识的,都迫不及待打开刚刚拿在手里的那个大红色资料袋,翻出“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秩序册”。厚厚的24页文字里,详细列明每天的会议日程,各代表团概况,代表分组名单,住宿及车辆安排,用餐时间等等。更重要的就,上面详细写明每位代表的住地与房间号。
虽然同处一个省,虽然都是写作之人,然而见面机会还是极少,包括同城。有些人,只是偶尔见见;大多数,却难得一见。私下聊起时,很多人都说,参加这个盛会,除了要在选举之时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外,还有更迫切的,就是要借此机会见见一些老友,会会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新友。
那几天里,我便常常拿着这个秩序册,对照姓名和房间号,楼上楼下一趟趟跑。真正是一“册”在手,谁都不求。
可能,很多人与我一样,都用这样的方式寻找各自想见的人。也因此,我常常扑了空。敲门,无人应。扭身,却远远见到要寻的人竟与我一样,手里抓着那本浅蓝色的“秩序册”,正盯了某页瞅。我过去,拦下她即将敲门的手。她看到我手里的浅蓝色,相视大笑。
那几天,这个秩序册不再仅仅是一个秩序册。日程安排,翻它;找人,翻它;几点用餐,翻它;出行坐几号车,还翻它……
我以为,秩序册已然是最好的“向导”了。有了这本秩序册,会务组的工作也算是做周全了。没想到从报到的当天下午开始,温情之旅才刚刚开启。
“尊敬的全体代表,6月13日上午,您的会议安排为9:00-12:00山西大剧院,召开第八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社科联第二次代表大会联合开幕式。请于6月13日上午6:50分在并州饭店门口集合,7点准时发车。(会前全体代表合影)请准时到场,请戴好出席证。”那几天里,每个代表都会不时收到这样的短信,而且一次会议往往不止接收一次。工作人员总是比代表们提前来到会场清点人数,看到哪些位置空着,还会特意再做提醒。因此除了第一天之外,再没有人打问会议日程和时间,大家都知道,一到时间,那条温馨的短信会准时抵达。
会议结束时,手机里这样的短信储了近十条,至今不舍得删去。
午休时,发现房间里也多了两张特别的卡片。细看,上面也是当天的会议提示:议程、时间、地点、内容及出席人员,列得清清楚楚。
会议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是全体乘车从并州饭店赴山西大剧院召开那个“三会合一”的联合开幕式。会前,要拍集体照。前一天便想,那么多人拍照,谁往哪里站,组织者岂不是要喊破嗓子?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除了各团联络员尽心尽责从叫早到督促早餐到一一清点各车队员,并将写有名字的座位票对应交到代表手上之外,还特别提示大家,拍照时要站在第几排。
心里一下便有了底。尽管人多,下车后大家还是跟着各家那个举得高高的“领队牌”,按照事先告知的位置有条不紊站上去。等待的瞬间突然发现,拍照的梯形台阶上,每一排竟然也都有各个代表团的站位标示。
会议虽然紧张繁忙,但也总有代表在会议间隙到附近逛逛。人来人往中,我总是会一眼看到他们胸前醒目的“代表证”,认出他们是我的同行。好多次我也是,回家也戴着。我知道一路上有人侧目,电梯里也有人忍不住近前看看,再惊呼一声:“代表呀!”“作家呀!”
说不清,我更愿意听到哪一个。
“作协”搬到会场
会议主会场并州饭店,从大门外到大厅内,随处可见的便是大大小小的欢迎语和标示牌。代表们经过,总要掏出相机或手机,把这些一一收进镜头里,发在微博上,发在微信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处背景,当属大门正对面靠近餐厅进出口的位置,也是通往西楼二层会议室的必经之地。三天时间,每每路过那里,总会看到许多作家们在拍照。大多数时候还会排起长长的队。起初以为,只因为它最大,最醒目。后来经人提示才发现,原来这块布景上藏着大玄机,上面的图案居然是山西省作家协会大院。
等到无人时细看,果真。
我很快给自己的“没有看清”找出绝好的借口。那就是,这个背景墙前总是人来人往,是他们挡住了我的视线。
后来在拍照间隙,恰好听到省作协党组书记张明旺与文友们聊天,也第一次从他口里听到一个很美好而有趣的词,那就是:“把‘作协’搬到会场”。他告诉大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没到过省作协的人知道作协是什么样;在这个背景下留个影,也权当到作协院子里走了一回。”
原来如此。
有时候路过,也会看到一些外地的文友不拍照,只盯了这块背景出神。上前问。
他反问:“原来作协大院这么幽静?”
忍不住告诉他:“当你进去,才能体现到真的幽静。”
于是又拉住问:“里面大不大?说说老师们的办公地方什么样?××老师在几层?”
拣自己知道的,一一相告。
作为同城人,我知道住在那个院子里的人大都觉得院子有些小,办公地方有些挤。但我一直认为,在如此喧嚣的闹市,作协大院真的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清静之地。那栋连边边角角都散发着古典味道的旧式楼,那曲径通幽的廊道,甚至那磨得纹路若隐若现的木地板,加上无处不在的书香,文字,无一不透着文化与历史的气息。
我常常想,如果哪一天,他们搬到别处去,连我都会无比怀念。
这块背景墙对面,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个书摊。当时我还想,谁家书店啊?嗅觉也太灵敏了些,竟然知道这里扎着一帮书虫?后来才得知,这也是作协事前策划并特意为与会代表们安排的,他们把出版社请到会议现场,把好书搬到作家们身边。
这个独特的书摊,果然很吸引作家们眼球。不管身边多么嘈杂,不管对面的文友是不是在嘻嘻哈哈拍照,总有一堆人扎在书里,或读,或买,或谈。一本又一本,填补着自己的心。每天,我都会遇到一些买书者,一次不过瘾,又买第二次、第三次。更让人欣喜的是,许多书的作者就在会场,可以天天看见。
买一本书,既省了跑书店的时间,又有了书店没有的折扣,还能现场找作者签个名,合个影。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
作文者,心愿不过如此。
三个特殊的生日
6月13日晚餐时,突然看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两天之后当选为省作协主席的杜学文从身边经过。有文友边起身打招呼边好奇地问:杜部长怎么到这边吃饭?因为当时是在三晋国际饭店,而杜部长却住在并州饭店。他笑笑:“一个长治代表过生日。”
我也是长治人,便忍不住向周围的人打问:“长治代表,是谁?”
此时恰好长治县文联的宋江鹏拿着一瓶啤酒过来,“是王照华,咱们一起去敬杯酒?”
照华是老乡,也是朋友。于是毫不犹豫起身过去。远远地,看到张明旺书记也在坐。我才知道,杜部长和张书记真的是特意过来,专程为王照华过生日的。
虽然吃的是自助餐,但桌上气氛浓烈,不仅有生日蛋糕,还有特意要的啤酒。菜品虽是一份份拼起的,也相当丰富,生日气氛足够。
关键是,作协两位领导能亲临现场,亲自送上生日祝福,这恐怕是王照华之前没有想到的。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叹:“太人性化了,我也特别想过生日!”满桌人都笑了,也给了王照华一些松弛的空间。两位领导离开后,我们都问他生日感受。他只是一个劲拍他的光脑门:“没想到啊,紧张的我。”
不仅照华没想到,运城代表团的张乐朋与阳泉代表团的郭祯田也没想到。他们两个与王照华一样,生日也正巧赶在会议期间,因此,也享受到了与别的代表不同的特殊待遇。
14号早晨,龙城国际饭店服务员敲开811房门,将一张特制的生日贺卡送到张乐朋手里。贺卡上是省作协的孔令剑精心撰写的生日贺词。张乐朋后来说,这张特殊的生日贺卡他已经用心收藏起来,留作永久纪念。午餐时间,会务组专门订制的大蛋糕也送到用自助餐桌临时拼成的生日桌上。省作协两位副主席杨占平和张锐锋准时赶来,未能赶到现场的张明旺书记也专程打来电话道贺。作协还提前通知了运城代表团团长,以及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勋会一同前来,为张乐朋庆生。
其实在那个上午,张乐朋刚刚接到母亲因病住院的电话,这个生日恰似一股化解他心头郁闷的春风,让他当着大家的面许下了希望老人早日康复的愿望。与张乐朋聊这件事时,他已经在病床边连续服侍了母亲五个昼夜,母亲的病也明显有了好转。除了药物的疗效外,张乐朋把更多的原因归结为那个生日愿望。他说,自己从不曾与外人一道过生日,也从来没有买过生日蛋糕。这个生日,让他终身铭记。
15号,第三个生日宴,又是在三晋国际饭店。这天,是阳泉代表郭祯田的54岁生日。就在前一天晚饭后,他回到房间便发现多了一个生日贺卡及果篮。贺卡上写着:
尊敬的郭祯田代表:今天是您的生日,大会主席团、全体代表及所有工作人员衷心祝愿您:生日快乐,万事如意!
此后,原《黄河》主编张发又专程到房间看望了他。
那个晚上,对于郭祯田来说注定难眠。
次日上午开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后,许多代表已经开始张罗着要返回各自的城市和岗位。但事先从会务组得到消息的阳泉代表团领导都留了下来,与省作协领导一起为郭祯田庆祝这个不同寻常的生日。
二楼饭厅入口处,就餐的代表们早早就发现了那个喜庆的气球拱门,饭厅内又多了一张特殊的桌子。省作协党组副书记罗向东及副主席秦溱如期赶来,把郭祯田推上主宾席。切生日蛋糕,点蜡烛,许愿,放音乐……一桌生日宴,影响了一大厅就餐人。大会临结束的这个最后午餐,三晋国际饭店餐厅变得愈发情意浓浓,让人不忍说也不想说离分。
从头到尾被感动得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郭祯田,把这一切归结为“文学情缘”。
这是说到我心坎的一个词。谁能否认,这次相聚不是因为文学情缘?全省那么那么多爱文之人,却偏偏让我们这一拨人相聚,偏偏让我遇到你。难道,这不是文学情缘?尽管,有的人整个会议期间也没有机会打声招呼;有的人整个会议期间也没来得及上前相认。然而,看到,便知你在,足够了。
十年未尽之言,岂是短短三天时间可以说得清的。
眼下,文友们的博客里还在一批又一批贴会议照片。每一张照片,都会再次勾起大家温馨的回忆,也会长久地挂在那里让人时时回味。我知道,这一份又一份的“文学情缘”正在无限蔓延,它已经跟着参会代表的脚步,走出并州饭店,走过迎泽大街,散开来、融化在一份份与文字结缘的心间。
期待,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