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有着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为唐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当上皇帝后,励精图治,善用贤才,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当然,史上是没有完人的,任何人都会犯错,李世民也一样。
在古代,太子乃国之根本,如果皇帝对太子人选迟疑不决,必会导致皇子内斗国本动摇,而李世民就在这件事上犯了大错。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生性顽劣,逐渐不受李世民宠爱。担心太子之位易主的李承乾因此起兵谋反,失败后被废为庶人。
李世民需要在李泰、李治这两位嫡子中确立新的太子人选。
2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是经历过“玄武门之变”才继承皇位的,兄弟相残的夺嫡之争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皇子李泰虽然才能出众,李世民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干,但也正是因为李泰结党营私、觊觎太子之位,才会引发前太子李承乾冒险犯上。
李世民担心李泰继位后,会对李承乾一脉赶尽杀绝,皇子李治性格仁厚,他可以与他的兄弟们平安相处。
因此,李世民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李治身上。
然而,太子之位的人选没有就此尘埃落定。
事实上,李治并不适合做一国之君,他仁孝谦和,但过于懦弱无能。唐太宗李世民发现他很难成为一个富有谋略,精明能干的君王,再一次动摇了立他为太子的心思。
3
此时,原本并不受宠的皇子李恪被李世民注意到了,李恪天资聪颖,武力过人,逐渐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并对大臣们说“英果类我”,李恪的英才是最像我的!
李恪的生母杨妃为隋朝亡国皇帝隋炀帝的女儿,隋朝灭亡后嫁给了李世民。也许是杨妃流淌着前朝的血液,所以并不得宠,而同样流淌着隋朝血液的李恪自然也不被李世民看重。
而李恪也没有争宠夺嫡的心思,本想着平静地度过一生,却不曾想卷入争夺储君之位的阴谋中。
唐太宗李世民逐渐生出了李恪取代李治的想法,并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担心李恪母族势力强大后,会影响到唐朝基业,二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朝中大臣一直坚定地拥立李治为太子,李治亦是皇后长孙氏的孩子,是嫡子。
虽然李世民最终放弃改立李恪为太子,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废立心思却改变了李恪的一生。
4
李恪本就一直默默无闻地活在众人的视线之外,但是太子之位于他也曾近在咫尺,因此便让长孙无忌等人不得不关注忌惮。
长孙无忌是唐朝举足轻重的开国功臣,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长孙皇后的哥哥,在朝堂中的地位、势力自然不言而喻。作为李治的舅舅,为了家族的地位,长孙无忌怎么可能让皇位落入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手中?
因此,在李世民表达自己想要立李恪为太子时,长孙无忌自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在李世民权衡之后,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时,曾问长孙无忌:“我立了李治为太子,不知道大臣们会有何意见?”
而长孙无忌的回答则是:“晋王李治仁孝,天下的百姓都盼着立他为太子。陛下可以问问百官,肯定没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不同意的,那他真是辜负了陛下,罪当万死。”
李世民见晋王李治实为众望所归,便也就此决定了。
5
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年号永徽。
永徽四年,皇帝的妹妹高阳公主密谋废黜房遗直夺其封爵,便诬告房遗直对其无礼,后被长孙无忌查出高阳公主欲与房遗爱谋反之事。
本来这件事与李恪并无牵连,但是长孙无忌十分忌惮李恪会争夺天子之位,便准备借此机会除掉他。
于是,长孙无忌不惜一切手段将李恪牵扯其中,并威胁房遗爱若要活命,就必须指证李恪。
祸从天降,李恪就这样背上了密谋反叛的罪名,而长孙无忌更是请奏皇帝严惩不贷。
李恪知道自己被陷害了却无从辩白,一怒之下选择自行了断,临死之前对长孙无忌下了毒咒:“若列祖列宗在天有灵,长孙氏必将彻底覆灭。”
死时,李恪年仅34 岁。
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对李恪死有不甘的无稽之谈,并未放在心上,可天道轮回,竟不曾想字字应验!
6
唐高宗李治在位年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本以为可以壮大家族,悠然自得地度过一生,没想到出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恩宠日盛,揽政专权,宫中并称“二圣”。
长孙无忌非要在此时提出废后,废后的提出无疑是武则天野心之路的绊脚石,这也让武则天彻底记恨于心。
因此,在武则天争夺政权的时候,大肆铲除异己,打击政敌,长孙无忌自然首当其冲,李恪对长孙家族的诅咒也应验了。
武则天通过许敬宗向皇帝进谗言,污蔑长孙无忌意图谋反,唐高宗李治信以为真,削去长孙无忌的官爵,将他流放黔州,后来朝廷又派使者逼问长孙无忌,他最终被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