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名利场不相信眼泪,功过自在人心

时间:2024-06-23    来源:馨文居    作者:沈 强  阅读:

  1

  公元829 年,唐朝有个名叫殷侔的小官员,途经魏州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一座恢宏的大庙前,隆重的祭祀仪式正在进行,人山人海,三跪九叩,场面之盛大,态度之虔诚,都是这个叫殷侔的官员从未见过的。但是真正让殷侔震惊的,是当地民众祭祀的对象——窦建德。

  窦建德是谁?唐朝立国之初的劲敌!

  此时,距离窦建德兵败被杀,已经过去了208年,而大唐也早已过了鼎盛时期,正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终点。

  殷侔尚不知道,78 年后唐朝就会灭亡,但他知道200年来河北人一直没有忘记窦建德。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史书中尽是“成王败寇”的故事,但失败者窦建德为何会被人如此铭记?

  殷侔感慨之下,写下长文并刻于碑上,题为《窦建德碑》。

  在最不缺文豪的唐朝,生卒年都不详的小人物殷侔,写这篇文章时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却也因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窦建德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也是后人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隋末各路英豪中,最能担得起“仁义”二字的窦建德,是公认的好人,但为什么他偏偏失败了?

  2

  窦建德的仁义,有两个故事可以佐证。

  第一个故事:

  窦建德率军围攻河间县城,一直没打下来。等到城里粮食光了,恰好又传来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河间郡丞王琮表示愿意投降,窦建德后退三十里办好酒席等着他。

  河间郡丞王琮带着官吏们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来到军营门前,窦建德亲自为他们松绑。

  窦建德的手下说:“王琮害得我们死伤惨重,我们要求弄口大锅烧水煮死他!”

  窦建德制止大家的想法,表示王琮是一位有节操的人,正好予以提拔任用,怎么能够杀他呢?马上重用王琮,并严禁军中有人借与王琮有仇煽风点火。

  第二个故事:

  在一次战役中,窦建德俘虏了唐将李世绩父子,并重用二人。

  但没多久,李世绩撇下父亲,逃回李唐朝廷去了。

  窦建德当然怒了,这时有人建议:“李世绩背叛了您,把他爹宰了,出口恶气!”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窦建德却说了这么一番话:“李世绩本来是唐朝廷的臣子,被俘以后,不背叛他的国君,逃回他自己的朝廷,这是忠臣,他的父亲有什么罪过?不能杀。”

  3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无论是世家造反,还是草莽崛起,乱世中所谓“无毒不丈夫”,个个都是狠角色,先与隋军作战,后来逐鹿中原,血腥杀戮是家常便饭。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窦建德也不能脱俗,他击败了隋朝权臣宇文化及之后,不仅杀掉了宇文化及,还把抓住的宇文家族的人一股脑全杀了。

  为什么?因为宇文化及是臭名昭著的弑君者。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有姻亲关系,父子兄弟都蒙受隋朝的恩典,却最终干出弑君谋逆的勾当,为窦建德所不齿。

  窦建德生活简朴,即使建立政权称王后,也不穿锦衣,吃糙米、素食;

  窦建德不贪财,每次战争后缴获财物,都分给将领,自己不要一分一毫;

  窦建德也不好女色,别的人一旦称王,首要工作就是搜罗美女扩充后宫,窦建德呢,击败一个称王的对手,马上把俘获的宫女们全部遣散回家,让她们与家人团聚。

  最令人称道的,是窦建德对人的悲悯之心,从不轻易杀人,四方豪杰因此纷纷来投,窦军也因此迅速做大。

  窦建德对老百姓也很有感情,建立夏国后,劝科农桑,薄赋轻徭,与民休养,军纪严明。虽是隋末乱世,夏国境内却一片安宁,没有强盗出没,百姓生活安稳,商人敢在野外露营。

  今天的河北永年县,还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借马庄,村名即来自窦建德的一次善举:有一天他到城北菊花庄微服私访,看到老百姓一家老小人力拉犁,当即将战马借与农夫耕田,菊花庄因此更名为借马庄。

  但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却最终失败了呢?

  4

  窦建德用人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他重视人才,手下也不缺文武贤才,许多人都来投奔他,一时人才济济。

  人多了,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搞好队伍团结问题。

  窦建德之败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误杀了一文一武两个人,武是大将王伏宝,文的是宋正。

  王伏宝打仗非常勇猛,对窦建德也很忠诚,却被误杀。

  王伏宝被杀,源于同事赤裸裸的嫉妒,加上王伏宝情商也不高,恃才傲物,结果搞得一堆人都在说他坏话,联合起来诬陷他谋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窦建德选择相信了大多数人,于是便处死了王伏宝。

  正直的文官宋正,也是死于同事的谗言!

  宋正的死,同样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没人敢在窦建德面前说真话了,大家更多是顺着他的心思,讲些他喜欢听的话。

  更严重的后果是,王伏宝、宋正两个勇敢、正直的人,先后被谗言害死,意味着窦建德的团队,歪风邪气已占了上风,抢了话语权,这种格局,犹如定时炸弹,在决定窦建德和夏国命运的关键时刻,爆炸了。

  5

  能否让部下齐心协力跟着自己干,是领导力的重要标志。

  让部下跟着干,有三重境界:一是让部下感受到恐惧,二是让部下感觉有利益,三是用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激励部下。

  在那个年代,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人了。

  窦建德在哪个境界?

  应该说,处于从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过渡期间,遗憾的是,未能过渡成功,然后,没有然后了。

  6

  隋朝灭亡后,当时局势是李唐、窦建德的夏国和王世充的郑国三足鼎立。

  李唐政权的秦王李世民首先进攻王世充,王世充屡战屡败,地盘越来越小,最终只能龟缩在洛阳城里,无奈之下,向窦建德求救。

  救,还是不救?

  窦建德与手下商议后,还是决定去救,窦建德想:王世充要是亡了,压力就全在我身上了。

  唇亡齿寒,窦建德决定亲率大军,离开经营多年的河北根据地,浩浩荡荡开到洛阳,一路上,窦建德犹犹豫豫,走得很慢,他不是个傻子,存了个小心思:坐山观虎斗,让王世充跟李世民先恶斗一场,自己来收拾残局。

  秦王李世民见窦建德来救,便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另带一路,往虎牢关抵抗窦建德。

  窦建德与之交锋,多次失利,士气颇受影响,怎么办?

  这时谋士凌敬提议说:“全军渡过黄河北上,跨越太行山,杀到李唐老巢太原去!”

  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唐军精锐被牵制在洛阳附近,大后方正空虚着呢。夏军若杀到太原,洛阳之围,也自然解了。

  窦建德一听:“不错!”但他召集部下开会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继续留在虎牢关与李世民硬扛。

  当然,支撑窦建德留下来与李世民硬扛的,是他的迷之自信——咱们士气旺盛,将领求胜欲望强烈。

  但事实是,王世充派来的使者见窦建德有撤军的念头,于是使出贿赂之计,以大量金银珠宝利诱各个将领,这些将领拿了钱财,就纷纷游说窦建德:“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咱们兵强马壮,一举荡平李世民,天下还不是您的?”

  7

  公元621 年5 月28日,虎牢关,李世民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行动目标直指窦建德。

  当时,夏军主力远多于唐军,他们也算骁勇善战,但他们还没布好阵,李世民就亲率玄甲军突然从正面冲进敌阵,包抄部队从后面杀进去,前后夹击,夏军阵势大乱,四处逃命。唐军追击三十里,俘获5万多人,最大的俘虏,是夏王窦建德。

  王世充在洛阳城头看到窦建德被俘,绝望中最终献城投降。

  虎牢关之战,绝对是唐朝最终一统天下的关键之役,一役解决两大强劲对手。

  窦建德英雄一世,却遇到更强的对手李世民。

  李世民勇猛无畏,更善于做判断,尤其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能迅速洞察形势,坚持己见。

  当窦建德大军来救王世充时,唐军两面受敌,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李世民的部下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多数将领主张撤兵,退守到洛阳以西的新安一带,但李世民思考之后,决定:“不撤,围洛阳,打夏军。”

  历史证明,他做了正确的选择。

  虎牢关大战这一年,李世民22 岁,窦建德49 岁。

  窦建德被俘后,李世民训斥他:“我收拾王世充,你不在河北好好待着,跑过来捣什么乱?”

  窦建德笑答:“我不过来,你也会到河北去收拾我的。”

  英雄末路,倒也潇洒。

  8

  窦建德被押到长安,被处死。他的多年知己刘黑闼召集夏国旧部,又在河北山东搅起滔天巨浪,唐军费了老大功夫才摆平。

  由此可见,窦建德的实力有多雄厚。

  英雄之死,总是令人惋惜。

  后人还杜撰了一个故事:窦建德之女窦线娘,为救父亲,在李渊面前衔刀长跪,愿意替代父亲赴死。

  李渊感动,赦免了窦建德,让他出家为僧。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又皆大欢喜的故事,当然,只是虚拟的故事。

  在权力斗争中,从来不相信眼泪。

殷侔 窦建德

情感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