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走遍万水千山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莫 伸   阅读:

  那天在姚家沟,令刘荫增惊喜的事情绝非一件。

  姚家沟有个六七岁的孩子,叫王明娃。他听说刘荫增是北京来的,又背着杆猎枪,还拿着相机拍照,于是第一时间就跟牢了他,而且是那种寸步不离地紧跟。刘荫增觉得很有趣,问他为什么要跟着他,王明娃没有正面回答,只冒了一句:“红鹤在抱娃呢。”

  刘荫增心里一咯噔。他知道“抱娃”指什么。

  “在哪里?”

  “坟前头的青冈树上。”

  刘荫增急忙让王明娃带他去。

  顺着沟底朝坡上爬,老远就看到半坡有一块平地。走近后,发现平地上有两座坟,坟的四周长有十几棵高大的青冈树,其中一棵青冈树上有一个鸟巢。

  刘荫增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平地的后坡上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坡顶。他顺着小路迅速攀高,又迅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非常巧的是,这里距离鸟巢不远,既能够登高俯瞰,又能够就近观察。他拿出那副并不先进的望远镜对准目标,才看了第一眼,就不由得发出了惊呼:天哪!

  巢里有一只成年朱鹮和三只雏鸟。

  三只雏鸟很活跃,毛茸茸的小脑袋不停地乱伸乱探。

  刘荫增端着望远镜的双手直抖,他死咬牙关,拼命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不久,稻田里另一只觅食的成年朱鹮也飞回来给三只雏鸟喂食。

  刘荫增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观察着。如果说两个小时前,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近距离地看见了朱鹮;那么此刻,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朱鹮的小宝宝,看见了完整的朱鹮家庭!

  当天刘荫增就留在了姚家沟。

  他派人去金家河取来行李,在姚家沟一户姓夏的农民家里借宿,同时用最快的速度召集人手,在鸟巢北面的高坡上搭起一座简易帐篷,以便随时能够拍摄和观察到鸟巢里的朱鹮。

  大树旁边那两座坟分别是清朝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的,坟上刻有碑文。其中一座碑文上显示死者葬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算下来,已经将近两百年了。另一座虽然没有碑文,但从形状和磨损程度看,同样很有年代了。据此推测,这些青冈树的树龄至少在百岁以上。

  很可能,就因为它们是祖坟上的树,不能乱砍滥伐,才意外地为朱鹮提供了安全的栖息之地。

  姚家沟是一条不宽的沟,整条沟里只有七户人家,沿沟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三十多亩水稻田。七户人家除过种水稻,再就是在沟两边的坡地上种一些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物。这里海拔接近千米,静心观察,满山植被浓郁,四周环境闭塞。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荫增携带的照相机和16毫米手摇电影机派上了用场,他不停地拍摄朱鹮,直到把胶片全部用完。又几次去金家河,落实了那里确有一对朱鹮,只是它们已经来时少,去时多。显然,它们从感情和行动上都已经疏远了金家河。

  一切了然于胸后,他赶回县城。他要抓紧时间整理资料,要把发现朱鹮的时间、地标以及详细过程全都梳理并标注清楚,其中金家河发现的是两只成年朱鹮,姚家沟发现的除过一对成年朱鹮,还有三只雏鸟。

  终于将资料整理完成后,刘荫增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给中国科学院发去消息。

  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中国境内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大通讯社面向全球播出这条消息时,全世界的鸟类学界瞬间沸腾了!

灭绝 朱鹮

情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