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小镇教师

时间:2025-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王 选  阅读:

  一

  我说的秦岭,不是山,是个小镇。为什么叫秦岭?好像是解放以后的事吧,我看过介绍,但忘了。

  2011年春天,我辞掉了第一份工作,一个在我所在城市的媒体当记者的行当。说不好吧,还行,同事多是刚毕业的屌丝群体,聚在一起,吃喝游逛,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没有房子,没有爱情,更没有什么热水和空调,我们寄居在城中村,然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跑出跑进,寻觅着所谓的新闻。日子就这么匆匆过了四年,也不错,天是蓝的,风是绿的,后青春的尾巴是透明的。说好吧,也未必多好,在那里,有人自嘲道,“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驴用”,也并非言过其实。此外,人还被分成三六九等(薪资待遇),什么正式的、招聘的、全额的、差额的、台聘的、部聘的,根据有无正式编制、工作期限、学历等,再用绩效考核,把工资档次拉开。

  我是一名普通师范生,大专文凭,无疑,是部门聘用,加之工作年限短,只能领到最低工资,可问题是我并不比其他人干得少。当然,各种福利,也是最低档。当正式员工领着一沓钱蘸着唾沫数的时候,我正为交过房租是喝东南风还是西北风而犯愁。于是觉得不公,于是感到拥有一份正式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那时候,我就决定了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可问题是我们是“3+2”大专生,后娘养的,无法报名,不能考试。后来,我同学串联到一起,去政府上访了几次,换来了考试机会。我搭上便车,参加了考试。第一年,没考上。不过当时也实在没有下功夫。一本书临到考前,粗略翻了翻。临时抱佛脚,佛脚早已无影无踪。不过当时抱得是,考上更好,考不上,至少还有混饭吃的地方。

  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考上了。当时,看着同学一个个前赴后继,跟敢死队一样,踏进了体制,我也略有焦急,加之对某种不公深有体会,到后来,也不喜欢某些人事,有了赶快逃离的心态。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我是一边上班,一边复习的。采访任务重,颇为忙碌,早上六点醒来,看两小时书,再去上班。中午,自己胡日鬼一顿饭,吃毕,赶忙翻几页书。晚上,八点到十二点,再看四个小时。如此日复一日,整整一月。复习的书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还有教育法规。我最反感的就是《教育心理学》,那些定律、现象、人名、观点、著作,实在看得人反胃、排斥。我把这几本书从头到尾看了很多遍,抄了两本笔记,还做了一堆试卷。真是铁了心。初三参加完中考以后,我就再未如此点灯熬油学过了。到最后,把几本平展展的书都翻胀了,虚哄哄一堆。不过比起我那些同学,也不算什么。他们有的把书翻成了破烂,更有甚者,几乎能把整本书通背下来。

  笔试结束,成绩尚可,面试,好像是第二名。毕竟我当过几年记者,场面也算经见过一些,面试自然不在话下。

  然后就是分配了。我们“3+2”师范生,从比我高一届开始,就考试了,不过当时仅是形式,绝大多数师兄师姐通过了考试,分配到各地当乡村小学教师去了,除非个别没笊捞的,混迹于社会,隐没于体制外的江湖中。分配是大事,一辈子,就被那张纸“判刑”了。分的好,在城郊,或交通便利的乡镇(进城是不可能的,按政策,我们这一届,全部下乡,城里一个不留)。分不好,在偏远的深山老林,连个班车也没。进趟城,得两三个小时。没几年,估计就成了“野人”,说不准还成了光棍汉。所以,远近,对一个人的命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于是,分配,这个时候就需要各显其能。怎么分?往哪里分?谁远谁近?里面有很多门道,说白了,就是后门。

  当时,我也备了“东西”,背在黑包里,提着打印出来的个人简历和文学作品,三番五次找某领导。这领导是我一个亲戚的朋友。亲戚给打了招呼。当然,领导很忙,见面真难,一而再,再而三,最后终于见了人,他收下了我的简历和作品,拒绝了我的“东西”。我硬塞,他不要,几番推诿,他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无奈之下,我只好拎起东西,出门时,他说,好好干,小伙子,好好干。我云里雾里,没搞清他让我好好干什。他又说:你去吧,我知道了。我背着沉甸甸的东西,出了办公室,心里发虚,毕竟他没有收任何我的东西,他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一会又安慰自己,他说知道了,意思是这事他答应了。再说我给他放了一堆我的文学作品,我文章写那么好,我才情万丈,文思泉涌,提笔有神,下笔成文,他总得重视一个人才、一个笔杆子吧。如此一想,心里踏实了八九分。

秦岭 普通师范生 小镇教师

情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