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用色彩点亮人生,为庙宇注入灵魂

时间:2025-01-02    来源:馨文居    作者:疏影横窗  阅读:

  十一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北方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原因是我要走访一位民间庙宇画家——郭千贵老艺人。

  寿阳县景尚乡鸦鸣村,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话说北宋太祖赵匡胤率兵出征,一日路过一个三岔路口,大部队不知道该从哪个路口走,赵匡胤在马上做了个向右走的手势,浩浩荡荡的人马将落在树上的乌鸦惊动了,它们开始鸣叫,盘旋在赵匡胤的头顶上空,用翅膀拍打前行的马匹,赵匡胤不知如何是好,便掉头跟着鸣叫的乌鸦走上了另一个路口,为后来顺利攻城节约了宝贵时间。后来赵匡胤专门返回这个路口进行跪拜,并起名为鸦鸣村。后人一直沿用此名至今。

  鸦鸣村距寿阳县城三十余公里,路况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全程水泥路面,偶尔也会出现坑洼积水路面,但毕竟是少数,可以忽略不计。郭千贵老人家就位于鸦鸣村,东村口的十字路口旁。老人家大门前的这条路,是村民进出村庄的必经之路。

  可见的两面泥土墙由两扇铁门连接。铁门并没有上锁,是虚掩着的,我们推门而进,院子很大,很宽敞,院子中干净得不像农村,没有牲畜也无看门狗,院中安静得有点冷清。院中的五孔土窑洞就是老人家的家,在白老师的指引下我们推开了最南边的一间窑洞。郭千贵老人独居,76岁仍然孤身一人,屋内没有暖气,外屋仅有的两件家具,一件是用水泥抹的老式灶台,另一件是一张高低床;灶台取暖做饭,床用来睡觉,再有就是窑洞最深处一对五颜六色的龙头。

  龙头是用木头雕刻的,最外层用五彩缤纷的涂料将它装扮得活灵活现。龙头大约一米五长,高也有一米开外。黄色的犄角矗立在墨绿色的头顶上,耳朵在脑后直立着,如祥云般的眉毛用白色勾边儿,深粉色和大红色层层递进到眼珠子,白、黑、白、粉的眼珠子由小及大,如此的色彩叠加更好地展现出了龙的精气神,嘴巴大大地张着,嘴周围和眉毛用了同样的色彩来呼应。粉红色的舌头上卷着一个大红色的龙珠,白色的牙齿整齐地排列;两个肉色的、圆圆的鼻孔两侧有两个小孔,是龙须的插入口。整个前额呈深褐色,嫩黄色、杏色、翠绿、墨绿,是点缀色,这些颜色将一块死气沉沉的、失去生命的木头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命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郭老说:“这是客人定做的庙宇龙头。它的定居环境是庙宇,见光时间短,通风不太好,客人特意交代,使用寿命要长,所以在颜料上要求更高,色彩上更艳丽,造型更古老、更结实,更传奇。”

  龙头的正前方是一尊关公的佛像,红褐色的脸庞,细长的眼睛,关公居然是双眼皮这也是今天近观郭老的作品才恍然大悟的。一颗大蒜鼻子卧于脸中央,如瀑布般黑色胡须,根根垂落于胸前,蓝色帽子金色勾边,青绿色的袍子上黄色的龙缠绕全身彰显贵气,腰间红色的玉带更是身份的象征,整体看上去不仅颜色亮丽,而且形象逼真,细微之处的处理,更是起到了妙笔生花的作用。关公额前的那颗金珠,虽然没有阳光的照射,但还是闪耀着万道金光。

  里屋,一张两米长、一米五宽的工作台占用了大半个房间。说是工作台,也只不过是一块三合板而已。工作台上,《万年历》《三国演义》《民间故事会》等各类书籍摆放着,三角板、卷尺、墨汁,还有不知道用途的、大小的瓶瓶罐罐凌乱地散放着。过期的报纸、铅笔、毛笔,以及半成品的作品摊在工作台上。一把老式的木椅子上,一个失去原有颜色的靠背静静地立在那里。椅子的背后是一个灰色的铁皮柜子,柜子里凌乱地摆放着《中国上下五千年》《老黄历》《古代人物》《庙宇历史》等等。屋子的最深处依然摆放着为庙宇里制作的人物像。金光闪闪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头六牙大象的普贤菩萨;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及两尊较矮一些的善财童子和玉女仙子。屋内刺眼的阳光从古式的大窗户上爬进,大束光打在郭老的背上,也不知道是我们的到访让郭老感觉到了紧张,还是那束光的温度,让大量的汗珠从他额头沁出。屋内手忙脚乱的我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从一个落满灰尘桌子的犄角旮旯处,将一把郭老丢弃的彩笔小心地握在掌中,整整的一大把,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细的、粗的,部分笔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素色,被颜料的色彩覆盖,虽然能明显地看出这些笔已经被郭老用水清洗过,但多年来使用的频率太过频繁,艳丽的颜色已经被毛笔头吸收。

  我问郭老,“这一大把笔是您的全部吗?”

  他不紧不慢地说,“这才是一小部分。”

  我问,“制作这个大的雕像,除了自己上色外,造型也是您自己捏的吗?”

  “对呀,根据庙里供奉的神仙和客人们的要求,自己动手捏。”

  “拿什么东西捏呢?是不是也是有配方或者是秘籍呢?”

  “是的。白土、红土、棉花、水胶、107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制。头、手、脚,胶要大一些,其他部位胶要小一些。每次先画图,再按比例捏身子,最后捏头和手。”郭老的话很少,我不问他,他从来不主动说话。

  郭老自述,自己从二十几岁开始学习画画。没有师傅,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画。起初,以画炕围子(早些年,在农村盛行的一种民间绘画,给土炕四周的墙壁上画的图案)后来随着戏剧的盛行,就开始画演出布景;再后来,庙宇开始翻新,就又到庙上开始雕刻,捏人。也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将画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转移。画了五十多年了,回想过往,我依然钟爱于山水、古人、骑行打仗和对庙宇里各位神仙的制作。就因为自己鬼迷心窍,专心于创作,年轻时东奔西跑地挣钱,所以错过了最佳的结婚年龄。村里长者们对我在庙宇上画画有偏见,据他们讲,干我这一行老天爷注定我不能结婚,只能独生,否则的话会天打雷劈的,所以我也就关了心门,不再有谈婚论嫁的念头,一心扑在创作上。

  郭老个子不高,微胖,穿一件和自己身材不匹配的,很破旧的深蓝色棉袄,袖子长得将整只手都覆盖起来;一条深灰色的九分外裤里套着没过脚踝的黑色棉裤,一双黑色的懒汉布鞋蹬在脚上,走起路来慢如龟爬。起初我以为是年长,性子慢的原因,我也没有多问,但听白老师给我讲,郭老在2022年得了一场病,这场病虽没有让他卧床不起,但可怕的后遗症将他打击得不轻。我这才开始仔细观察,发现他藏在袖子下的右手抖动得非常厉害,左手为了防止右手的抖动对周围的物品造成破坏,左手一直握着右手,走路时失去左右手的平衡而造成的走路缓慢。

  我问郭老,“医生给您下的结论是什么病?”

  “特发性颤抖。做手术需要13万。”郭老的声音并不高。

  “十三万能治好吗?”我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继续问。

  “医生说可以,但个人的体质不同,最终的治疗效果也不同,我又怕花了钱治不好,还不如现在。目前来说,前些年是挣了点钱,都被外甥借走了,至今还没有归还,只好再等等,等机会成熟时再去医院。”终于听到了郭老一连串的回答。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您说的外甥是谁家孩子?”我想弄明白郭老家的亲戚关系。

  “我妹家姑娘。”郭老的眼神抹过一丝的忧伤。

  一顶灰白色的棒球帽戴在郭老的头上,长长的帽檐将郭老失落的眼神儿遮住,略显白面书生的脸上干净得让人心疼。已经脱落的两颗门牙,说话时走分漏气,只有竖起耳朵才会听懂他所要表达的正确意思。

  郭老转身面朝书柜说:“帮我拿一下柜子顶的画。”

  “是这卷吗?”我手指着柜顶的一卷画问。

  “不对,是里面那卷。”按郭老的意思取下。

  “你把它打开,我让你看看我的山水、人物画。这些都是我未病之前创作的,现在我的手抖的画不了了。”郭老失落地说着。

  我和白老师慢慢地将画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映入眼帘,发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的人物、动物及农机具,颜色以古朴黑白为主,人物虽小,但生态各异,栩栩如生,左边落款处的“蝇头小楷”更是让我茅塞顿开。《秋花园》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漫山遍野的植物郁郁葱葱,层层递进的山峦,层次分明,美轮美奂,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粉色的桃花花团锦簇竞相开放,凉亭、栈道、河流,弹奏着秋日的乐章;一米八乘一米二的画幅整体以天蓝色为主调。《姜子牙大战申公豹》作品中,姜子牙骑着“鹿精”站在城门下,城墙上军旗飞扬,好一幅沙场征战图;一副《正大光明,金銮宝殿》图,更是气派,看得我眼花缭乱,红褐色的柱子上飞龙盘踞,屋顶处古色古香的图案更显大气,屏风上张牙舞爪的龙活灵活现,窗户上横平竖直的线条,硬朗中带着中规中矩,整体用黄褐色为线条勾勒,红褐色打底,活活的一个真的金銮宝殿出现在眼前。《寿川古街》《朝阳阁雄姿》《宫女图》《山水楼阁》等近百幅手绘作品尽收眼底。郭老颤抖的手,哆哆嗦嗦地将一张张作品展示在我面前,其作品时而素色,时而艳丽,时而厚重,时而场面恢宏,时而金戈铁马,大都以古代传奇人物或民间故事为背景。在郭老的作品中,没有一丝的现代元素,古代的美女大致表情含羞,眼睛含情,动作飘逸,色彩艳丽,文文尔雅。

  郭老说,“现在不能作画了,也不能捏人了,想把库存的这些作品装裱好卖掉,换点钱做手术。”

  我问他,“你卖掉作品不心疼吗?”

  “心疼呀,但没有办法!这些作品是我50多年的心血。古代画不比现代画,每幅作品得有出处,有故事,人物也得根据当时的环境而画,不能浮夸,不能瞎画,特别是庙宇画,现在的“百度”也没给不出明确的答案,越来越少的纯古代画像和庙宇人物像,只能靠自己多年的绘画积累来悟。画一幅作品,有时候从构图、落笔,再到上色、晾晒,得半年以上的时间。我视这些作品如自己的孩子,卖他们也实属无奈,要是真能治好我的病,再多活十来年还可以再创作。”可见郭老的心态还是比较乐观的。

  “以前还能外出挣点儿钱,现在只能吃老本喽!”郭老唉声叹气地说。

  我问,“村子里的低保申请了吗?”

  “申请了,一年大几千块钱。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才真正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好政策。”郭老话语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正午十二点半,我问,“你自己能做饭吗?”

  他说,“不行。手不听我使唤。”

  “那你日常吃饭谁管你?”我追问。

  他眼睛望向窗外的另一间窑洞,“我弟平时给我做,他也是光棍。日常我俩相依为命,他前两年也检查出脑肿瘤了,也是出不起医药费,一直没有治疗过。”郭老无奈地叹着气。

  “你弟多大了?”

  “73。他身体比我好些,能正常干活。”

  “还种地吗?”我问。

  “种呀,不种地吃什么呢?”

  “你们种了多少亩地?”

  “十多亩吧。村民们帮衬着种点儿,一年吃的就有了,也不用再花钱买。”郭老和我一问一答地闲聊着。

  不善言谈的郭老终于打开话匣子。他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没有上过专业的课程,没有绘画技巧,有的只是在日常绘画中慢慢积累的经验,对古人物的理解和尊重,对色彩独有的认知,以及对空间透视效果独到的思维。

  这次走访,因为郭老生病的原因,我没有亲眼见上他老人家在庙宇里添砖加瓦的全过程,虽有一点的遗憾,但初步让我了解到了乡村老艺人的生活现状,也不虚此行!

  “您左手能拿笔吗?”他没有说话,抖的手开始翻桌子上的纸张。

  “您在找什么东西吗?”我问。

  他还是不吭气。见他从一本书下摸索出半根手指长的东西握在手中。

  “给我找张纸。”郭老对我说。

  我从工作台的最里面翻出一张报纸放在他面前。他坐在椅子上,右手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放在报纸上,我帮他摁住纸的下半部分。见他左手中捏着的是一根已经磨平笔尖的铅笔,开始在报纸上运行。缓慢的线条自上而下,笔头经过之处呈现出的不是笔直的线条,而是略带弯曲状的线条。一个男人的素描轮廓出现在纸上,当眼睛最后出现的那一刻,我马上认出了那个专属白老师的画像。郭老从动笔到完成,没有抬头,没有说话,一气呵成,他专心致志的样子像极了初学本领的小朋友。

  白老师的一句:“怎么?你左手也抖开了?”

  “嗯,不能干了,成废人了。”看着郭老失落的样子,我拿起他刚画的素描像仔细品着。“这不挺好的嘛!不清楚的人会认为,这是专门创作的现代版曲线素描新画法呢,至少我认为是这样,这也是我至今为止看到最特别的画。”我的话语里不只是鼓励更多的是认可。

  在我们走出郭老家时,我再三叮嘱郭老,“您一定要坚持画,不要停。过一段时间我还会来看望您,那时,争取看到您最新的创作成果。”

  汽车已经缓慢地启动,郭老站在他家的土墙下,抖动着双手不听使唤地跟我道别,眼神中带着迷离,也带着希望。我忙摇下车窗,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再来看您的……”

  人生如山河,总有关山难越,险滩难度;生命如长河,郭老需要跨过的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颠簸,它不足以把郭老打趴,却足以让我们为身处困境的最基层手艺人做点什么。

伤感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