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山高人为峰

时间:2024-04-16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盐如玉  阅读:

  -01-

  发小是陪你走过快乐童年的人;发小是给你少年时光留下珍珠一般回忆的人;发小是一根冰棍轮流舔,一抓瓜子分着嗑的人;发小是分居各自城市,但偶尔相聚,可以聊一整夜的那个人。

  想起发小,我的记忆开始快速回放,努力检索那幕幕难忘而有趣的童年往事,还原过去生活中许多的细节和片段,关于人,关于事。很多时候,过去是无从想念的,遗失了发黄的小照片,记忆中的容颜逐渐模糊,伸出手,抓不到任何东西。然而,总有些东西是留在记忆的最底处,深深浅浅的痕迹,不时轻轻掠过,不会感到疼痛,只有一份温暖濡热于胸。

  老家的村子比较大,和我年龄相仿的发小有几十个,但真正从孩童、学生、青年,直至中年都能一直保持密切来往和联系的,元昌安算是最有代表的一个。

  -02-

  还是从小时候说起吧。在老家郑元村,我家住在公路边,隔着马路就是一口池塘,塘不大,但水清澈,村里人都喜欢在这洗菜、浣洗衣服。我家只隔一户就是发小家。由于门挨门,小时候端着碗走出家门就又玩能到一起。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印象最深的是,在发小元昌安家的大门口有一块平坦的场地,旁边有一棵高大叶密的老槐树。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我们都会聚到他家的那块空地,玩斗鸡、打纸麻子、跳房子等游戏,一直玩到大人喊吃饭了才一身泥灰地跑回去。

  记得发小的奶奶有一个冬天烤火御寒用的火钵子,纯铜的,上面有许多密密的小孔,由于年代的久远,泛着耀眼的亮色,做工也特别的考究,里面放上稻壳或柴木,点燃后取暖,特别的惬意,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奢侈品,听说还是他奶奶的陪嫁物品,十分的珍贵。冬天玩雪打雪仗,手冷得红肿了,他奶奶就会把我们喊回家去,围着她的铜钵子焐手,冻红的小手很快就不冷了,这是现存最为温暖的记忆了。

  我们小学是在一个老祠堂里读的,上四年级时,祠堂被拆了,利用祠堂的木材又重新建了一所小学。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大人都忙着在生产队挣工分,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学习,都任其自由发展,大家学习也不是很上心。发小比较贪玩,尤其是一、二年级时玩心特别大,读书也不是太用功,所以老师提问题时常回答不出来,然后就是罚站。从“懵懂”到“懂事”是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大慨是到四、五年级起,他的聪慧的天资被完全激活,学习成绩也“步步高升”,升到初中达到高峰,成绩一跃为全乡的“榜首”,后来,顺利考取肥东师范学校。在我们同龄人中他是第一个端“铁饭碗”的公家人。我由于家里穷,无法继续再读书,最后回归农村,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和祖辈年一样过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滴汗水摔成八瓣,脚踩草露下地,傍晚荷锄顶月归。

  那时少年轻狂,温月光下酒,听心上百合盛开。一有空闭,就不由得聚到一起。人在农村,心在飞翔。

  这期间,他在县城的肥东师范学习,我们只有在他放暑假或寒假才能聚到一起,听他说一些学校和县城里的故事,令在农村长大的我十分的羡慕和向往。由于他随和,人缘好,假日期间也常有一些师范学校的同学到他家来玩,每次总是要我作陪。那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散装酒、豆腐白菜、炒花生米,简单的几个菜都能喝得天翻地覆,酌酊大醉。然后再到村头的大池塘洗个露天澡,乡野清风习习。躺在散发着青草气息的䓍坪上,蛙声漫野,四周萤火点点,天空中星光璀璨,尽享无忧时光。

  -03-

  由于对文学的爱好,少年轻狂的我,就是在那时发誓要成为一名“作家”,不想在乡村寂寞一辈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每天在田野“汗滴禾下土”,晚上点上油灯“追梦”。对这个“伟大”的梦想,发小是特别支持的,所以有时到县城去购买文学方面的杂志书籍,或者投稿,我都特意到他所在师范学校去小聚,有时乘不了回农村的班车,就在师范学校吃他从食堂打来的饭菜,和他同挤一张小床。

  1983年元昌安师范毕业分配到龙山中心小学任教,我们在一起相聚的机会就更多了。

  我年轻时,心高气傲,最爱折腾。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我要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组织一次文化节活动。最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发小,他二话没说,表示赞同和支持,有他的鼓励,我也劲头十足。他只要学校课上结束,就来到村里找我,协助动员组织村里的文艺青年积极报名,帮我出点子,策划节目编排。没有乐器,他就出面从中心学校请来手提琴老师。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办,1984年5月4日,郑元村第一届“五四”青年节文艺演出如期举办,节目有:歌舞、独唱、魔术、器乐演奏、武术表演。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周边的村民都像赶集一样,来观看演出。最令我难忘的是元昌安、袁光中、徐厚永等几个发小同台演唱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时,深沉真挚的歌词,高亢的旋律,使大家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对祖国的爱,对家乡情,全在这歌里得充分的演绎和释放。

  “未卑未敢忘忧国”。后来,我的折腾就更大了,要毛遂自荐当“大队书记”,当即写信给乡党书记,并立“军令状”,只要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能帮全村人走上致富路,使郑元村成为远近有名的“明星村”。发小对于我这个惊天的举动,没有提反对意见,但他更冷静地帮我分析此中的难处,同时,表态:只要乡里同意我的请求,他愿意辞职回家乡,协助我工作,并提出工作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走出小农经济的怪圈,让村民尽快脱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没有实现当“大队书记”的请求,但发小当时的大力支持和决定,现在想来都仍能感受到他报效家乡的一颗赤诚之心,以及对发小的那种真挚友情和责任担当。

  由于我家庭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年龄大,家庭成份不好,找对象都成了问题,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女朋友,准备谈婚论嫁,筹办结婚了,家里拿不出来钱办婚礼。发小元昌安就发动我们同村10来个玩的比较好的发小,每人赞助50元,替我操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50元,在当时可是数额不小的数目。记得,村里结婚出人情最多也就20元,还有10元的。

  -04-

  决定一个人的高度不是才能,而是他的人生态度。发小元昌安的励志故事一直令知晓他的人津津乐道。端上铁饭碗,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没有选择自满,而是要用汙水赢得掌声。追梦一直在路上,他像一个永不疲倦的人,在不停地奔跑、奔跑……

  肯学爱学是他的天赋,他又总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自信。白天教书,夜晚,他就点上煤油灯看书学习,向更好上的山顶攀登。

  他常说“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那时农村的条件很差,他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竞然将”家”安在一个破旧的学生教室里,窗户用报纸糊上,妻子、儿子都住在里面,没有家具,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具。有时,我们到他那里吃饭,饭桌也是学生用的课桌。当许多从肥东师范毕业的教师自满于一个“铁饭碗”,过着闲适舒服的幸福生活时,而他已通知自学,并在合肥教育学院进行深造,向着更高的山峰挺进,直至考取武汉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凡是挣扎过来的人,更增加人生的韧度和厚度。

  由于家庭困难,拿不出三年读研的费用,他选择单位“定向委培”。研究生毕业后,他去了广西农业大学任教。我也通过自学,发表了许多文章,被招聘到电台和报社工作。大家都为了生活和工作打拼,相距也远,彼此联系就日益渐少。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一家三口,空空如也,举目无亲,一片空白,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人生从广西南宁重新起步,有多难呀。从他的言语中,我能想象出他当时的窘况和无奈。

  -05-

  2012年,我因事出差到贵州省兴义市,后来,从手机搜索这里离广西南宁较近,我就毫不犹猭地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要去到他那里去看看。他二话没说,爽爽地答应了。当时,他已是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那天自治区组织部正找他谈话,要提拨他任大学副校长。在这个特别敏感的重要时期,他没有回绝,独见他念及发小的情深。在贵州省兴义市吃过中饭我是乘客车,穿山越岭,直到晚上10点才到南宁。下车时,我发现他和妻子孔提英已早早地开车在车站等候迎接,然后用车子把我接到宾馆安排好住宿,他才放心地离开。

  第二天一早,发小妻子孔提英就十分热情地把我引领到他大学的住宅。100多平方的住房里,客厅、厨房、卧室,所有的陈设简洁干净实用,窗明几净,一眼就看出是学者家的陈设。久别异地相逢,话语自然分外亲切,话题更为宽泛,聊了很久很长,然后他又安排车辆,让妻子陪同观看了南宁市的部分景区景点。由于来去匆匆,没有准备,仅逗留一天,我就要求回安徽,发小用他的笔记本电脑在家里就把我买了返回合肥的飞机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记忆深刻而难忘。

  -06-

  发小的家境十分贫寒,几岁时父亲就因病去逝了。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是母亲在农村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把他们兄妹四个孩子拉扯大。他的母亲不仅伟大而且坚强,由于家庭重担,使她很早就生病,长年吃药,为了生活和孩子,身体再累也得独自扛着,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每天坚持下地干农活,供四个孩子读书。

  发小深爱自己母亲,在广西工作稳定后,时常接母亲去居住,以敬孝心,但由于人生地疏,生活习惯等原因,母亲小住一段时间就要回安徽老家。

  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八十高龄母亲生病住在小儿子居住地广东中山市医院,已是大学副校长的元昌安,经常从繁重的政务中抽身,来往于南宁市与中山市之间。后来,母亲病危,他索性请长假昼夜陪伴母亲。有一次,为了安慰他,我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中,看到倪萍诵读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特别深情感人,我就特意下载下来发给他看,他在微信中对我说:“你发的文章,我不是不看,而是不敢看,看后心里特别难受。近段时间,凡是有关母亲的文章和歌曲我都不愿触及。因为母亲的病十分危重,她将不久离开我,真的不敢面对这个事实”。

  尽管人类医学十分先进,但还是没能挽留住发小的母亲,2017年3月28日,那是个难忘的春天,发小的母亲与病痛抗争八年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为母亲举行的告别仪式上,他双眼噙泪亲自为母亲致悼词,字字情,句句泪,令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之后,他和哥哥、弟弟、妹妹,又驱车2千多里将骨灰从遥远的广东护送回老家。我和老家的一些亲友在肥东县城和他汇合的,我看到元昌安坐在车上,一脸凝重,独自将母亲的遗像捧着、捧着,不仍离手。

  按老家的习俗,在家停放二天后,母亲的骨灰被安葬在一个依山向阳的山岭。当家中的长辈接过他棒在手中的母亲骨灰下葬时,他长跪在地上叩拜不起,然后轻轻地掬一棒黄土覆于骨灰盒上。转过身后,他放声痛哭,尽管他背下里哭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无法压抑,无法控制悲伤,靠在我的肩头,回肠荡气地号啕大哭,像虎啸,像狼嚎,像龙吟,像狮吼……

  那天,春风起于龙山谷,连远处的岱山湖都在呜咽。

  “多情自古伤离别”,母亲在他心中的份量太重、太重,让他一时无法释怀和忘却。

  自此之后,每年的清明,他总会从相隔几千里外的广西南宁乘飞机回来给母亲烧纸祭拜。

  大道至简,三千繁华,终归朴素。

  越高贵的人,越朴素,越重情至义。

  -07-

  光阴含笑,岁月凝香。

  家乡人非常热情,已是广西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正厅级)干部的发小,每次回到故乡,各种宴请应接不暇,家乡人的热情使他深感不安,他说:“每次回家,我从不认为自己当了多大的官,我依然是我,一个喝土井水长在的郑元人”,他每次回来,我陪他也较多,村民们也不把他当外人,他总是远远的主动和乡亲们打招呼,一些年长者依然叫他乳名“安子”,喊者亲切,应者响亮。

  欣赏一个人,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元昌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细腻而聪智,做事讲道理,说话有分寸,能把每一句话都说到你心里去,以柔克刚,化解问题于无声之中。

  他让你想要与之接近,但会不由地放下心防,倾诉心中的秘密。仿佛在他的身上有巨大气场,这气场就是他眼中的审美、身上的阅历、脑中的见识、心中的涵养。这气场,就是浩然之气,就是正能量。所以说: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无论走到哪里,总会熠熠生辉。

  “平生相交几知己,绿鬓红颜到白头”。

  发小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农村和家庭的环境磨励了他,使他在工作岗位上各项工作都能出类拨萃,并且得到同事和领导的称赞和赏识。

  从肥东师范生——武汉大学硕士生——广西农业大学教师——四川大学博士——广西师范学院副院长——广西统战部副部长(挂职)——广西教育学院院长——广西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发小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坚难地跋涉攀登人生的一个个山顶,完成人生的一次次嬗变和涅磐,更是一次生命的怒放。每一步,他都走得那么坚实有力,伴着不断的喝彩和掌声。

  脱贫攻坚是当前头等政治任务,2018年3月他到广西教育学院上任后,就立即下沉到帮扶第一线——广西河池市罗城县龙岸镇,在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他的即兴发言,柔和的教诲之中,渗透着方法论、实践论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句句入心更入脑,使帮扶干部深受教育,印象深刻。

  2019年他又被调任广西科学院党组书记,科学院肩负着“建设成为广西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使命和责任,更是自治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要智力支撑。在和我的微信互动中,发小深感肩上的责任和重担,不感有丝毫的懈怠。

  为了达到“山高人为峰”的境界,他像一个指挥者,更像一名不畏艰险的战士,不遗余力的一路向前。家乡宽厚的品格赋予了他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亦或是源远流长的南宁邕江,丰富了他生命的底蕴,赋予他超强的人格魅力和特有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温文儒雅,个性鲜明,性格直率,思想丰富,眼光独到。

  为人处世特立独行,待人接物尽善尽美。

  这就是元昌安,我的发小。

  萍踪广西踏千重,砥柱人间是此峰。

伤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