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母亲

时间:2024-11-20    来源:馨文居    作者:姚金红  阅读:

  我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我的童年甚至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记忆中初中时遇到县里学科竞赛才会来到向往已久的大县城一趟,来了也只不过由老师带队,卷子做完就走的那种,从没有在大县城逗留过,回到学校也没有给同学们炫耀的噱头,即便是这样我也是来过大县城的人。

  我的母亲更是一位老实巴交的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但我的母亲有一颗博爱的心。我兄妹四个,小时候家里条件虽不是很好,但我有一个工人身份的爹,比起其它同龄人,我们还算说的过去。那时候,每每遇到开学季,就会有左邻右舍的大人们去我们并不富裕的家,问我母亲借上三块五块给家里上学的娃当学费,我的母亲宁可自己少吃一口,少穿一件,也会毫不犹豫的“慷慨解囊”。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的里外能手。由于父亲年轻时常年在外地工作,我们兄妹四人近则在村里远则在几十里外读书,家里里里外外自然由母亲一人来操持。家里虽然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仍被母亲收拾的干净利落,井井有条。记忆中哥哥姐姐每逢周末回家,我才有口福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油馍或者一顿攒了不知多久的笨鸡蛋加野菜包的饺子。冬天的晚上,围着火炉吃着母亲亲手烤制的红薯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每年除夕晚上,我们都熬的睡着了,母亲却还在煤油灯下为我们赶制新年的衣服和亲手缝制的棉鞋,谁知母亲做到了几点。第二天睁开眼,我们每个人的枕头边儿上准有得体的新衣。

  我的母亲是一位要强的母亲。那时候虽然家里没有男劳力,农田里的庄稼活,母亲也不次于其他人,别人家的田地种着种着就荒芜了,杂草丛生,而我们家的田地只长庄稼,种啥得啥,常常招来村里其他人的赞叹和羡慕。这大概就是小时候不理解母亲所说的“人勤地不懒”的结果吧。

  我的母亲是一位孝老爱亲的模范。父亲兄妹六人,父亲在男丁中排行老大,母亲替父亲做到了孝敬两位老人的义务,而且是常年累月的那种,但是从没有听到母亲的唠叨和不耐烦。记得奶奶有尿失禁的毛病,尤其到了冬天,更是严重,但是母亲从没有让奶奶穿过湿裤子,虽然当时条件有限。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我的母亲没有文化,不识得几个字,正因为这样,她才宁可自己辛苦耕作,也不想让我们兄妹四个任何一个人在学习上掉队。记忆最深的是我初三毕业考试完,我没有和家里任何人商量,就和同村的同龄人一块“罢学”,把学校的铺盖一卷,背回了家。回到家,天色已晚,母亲在地里干活还没有回家,我早早的钻进了被窝。一连几天都没有对母亲说起这事,憨厚的母亲以为学校放几天假呢。在家的几天,母亲天天去忙自己的农活,我则呆在家,一天又一天。

  “啥时候去学呢?”直到母亲有一天饭间问起我,我才吞吞吐吐地说了我不想上学的打算。“啥?不想上学,不上学你回来干啥?明天跟我去地里锄草去。”我默不作声。第二天天不知道亮了没有,就听到母亲吆喝起床的声音,我揉揉睡意惺忪的眼睛,起还是不起?想着想着又迷瞪着了,“金红,你数学卷子写完没有?”班长催我呢,“等等,等等,快了。”其实卷子还是一片空白。“快起来,去地。”母亲的再次催喊声又来了,好烦啊,睡个好觉都不行,心里如是想着,一边不情愿的坐起身。

  顶着日头锄了一上午草,累的腰都直不起,头昏脑胀,完了还不情愿的在母亲的呵斥下想办法把锄掉的草弄出地块。第二天我不等母亲的催促声,自己起来,洗漱完毕,把背回家的铺盖重新背到讨厌的学校,继续备战中考。

  如今,我们兄妹四个有了各自的小家,父亲也走了12年有余,母亲年迈,在我们兄妹四人家轮流生活,说是轮流,也不是固定的平均分配时间接母亲来住,而是随着母亲的意愿。母亲老了,耳朵不好使了,但庆幸的是她身体还算硬朗,在我们兄妹四个家生活时,还主动担起了照顾我们饮食的重任,不让做她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是来给我们添麻烦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闲不下来的人。

  由于母亲的耳朵不好使,我和母亲的言语交流越来越少,母亲多数都是看我们的眼色和脸色行事,看得出母亲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有几次母亲都闹着要回多年没住人的老宅生活,猜得出母亲想要找到归属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她能回老宅吗?所以不能让母亲在我们兄妹四个任何一家住有别扭不适的感觉,这样母亲才能住的踏实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母亲的一天,我们要倍加珍惜。通过和母亲之间的几件事,让我明白,“孝顺”老人,仅有孝心是不够的,还要像哄孩子一样顺着她、依着她,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开着宝马去田间地头给母亲拉豆秧、拉麦秸。

  母亲平凡不伟大,但是她博大的情怀和淳朴的内心足以影响我的一生,甚至我的家人、我的孩子。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