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生命的热度——论《汾湖石记》反映的明清才女思想旨趣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陈 宸  阅读:

  接下来,她开始进行了瑰丽绚烂的想象:这石头是以前埋没在层波之间从未遇而出吗?还是以前在“歌童与舞女流连,游客偕骚人啸咏”的繁华中度过的?石头未出前,是冷落埋藏在汾湖水底,其生命状态是沉沦颓靡的;而当其得人知遇、水落石出时,其生命阶段是洋溢着繁华色彩的。“林壑交美,烟霞有主”,周围一派鲜花着锦之盛,大有“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花木隐映的游观之乐。这是作者为不知来历的石头经历的两种设想,因为“颓垣废井、荒途旧址之迹”,缺乏考据的凭借,她只能根据幻想来推测。她假设了石头的命运,并深深地为石头的埋没沉沦感到悲哀。烟霞是有主的,石头因为失去了可靠的凭借之主而变成无主之物,永远埋没在天地之间。这对积极的少年作者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这位作者“欲博尽今古”,有着超绝于时代的觉醒力,这导致“悲凉之雾,遍披华林”时,她能感受到最先清醒的痛苦。

  这位才女生于明末,这是一个封建势力走向末世,而新型社会制度尚未建立的时代。明末清初的中国实际上已出现“文艺复兴”的萌芽,这个时代的女性虽然在理学强化、女性商品化的进程中社会地位下降,如“丧失了财产权,并被迫屈从于日益严厉的贞节观”,但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却呈现出另外一番生机图景,大量涌现的知识女性广泛结为诗社并创作出突显自我意识觉醒的极富审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显示出晚明的女作者在性格、主体意识上的认识已略不同于前代②。

  究其原因,则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江南市镇的出版印刷业非常发达,多余的书籍给闺阁中的女性提供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更多阅读材料,而在阳明心学引领下的“性灵说”,更是给她们提供了追求精神自由、反对教条束缚的精神动力,《牡丹亭》《西厢记》也成为了她们反抗传统封建礼教,追求个人独立的理想读物。但是,受压抑的心灵接受到以前只属于男性的知识文化滋养后形成了独立自由的理想化人格,然而现实却并没有一个平等开放的空间供其展示自我。这些知识女性被科举制度拒之门外而不能施展完全可以与男子媲美的才华,并且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封建礼教,服从封建旧制度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和这种落后制度带来的压迫。这就像狭小幽深的黑屋子里的人首先醒来,不能呼吸到充足的氧气一样,这些异军突起的时代女先驱们,并不肯与时代妥协,在憋闷中拒绝同旧时代合作,她们无法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痛苦万分,甚至用生命来结束这一切,《汾湖石记》作者即是其一。作者叶小鸾于写成《汾湖石记》三月后,成婚前五日暴卒,并多次在诗文中透露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抗争,这显然是知识女性在封建势力下渴望把握个人命运的鲜明例子。

  学者邓红梅称是“她朦胧体验到的成年女性所永驻的常规生活情境乃至情感方式,则令17岁自赏美慧的少女有挫折感和失望情绪。所以还没开始成人化的女性生活,她就已经对进入此境有些厌倦了 ③。”然而,做封建时代的逆流,做落后时代的先进者,做与落后时代的抗衡者,在新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充分条件建立起来时都是徒劳无功的,这预示着叶小鸾的命运仿佛也像这永远沉沦于湖岸的石头一样,将被时代抛弃。这是她处于“男尊女卑”压抑环境下的心灵写照。可贵的是,她虽然生不逢时,才高命薄,但是却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命运的自主,始终保持生命的热度,这从《汾湖石记》即能看得出来。

  《汾湖石记》中,少年的作者并没有因为石头的沉沦而感到绝对的沦丧,她认为即使是石沉于湖底,依旧能看到“流波之冲激而奔排,鱼虾之游泳而窟穴,秋风吹芦花之瑟瑟,寒宵唳征雁之嘹嘹”。“流波之冲激而奔排”,这是极富生机的画面:水是流动的,象征着生命的脉动。汾湖水激流勇进,诗人在浪遏飞舟中挥斥方遒,奔跑涌动的湖水洋溢着青春的热忱。鱼虾在湖水里下沉并上升,似乎在告诉石头有沉浮的无限可能,要时刻保持上升的信心。鱼虾甚至把沦落于水中的石头缝隙当作巢穴来居住,可以看出,在人生下沉阶段的石头,也是有其功用的,也是没有被遗忘的,至少鱼虾还在这里定居。湖上的景色也很美:“芦花瑟瑟,征雁嘹嘹,苍烟白露,蒹葭无际”。下沉的石也能在沦落阶段赏心乐事,良辰美景。虽然景色荒芜,但显然在作者的笔下,依旧是那么富有生机,钓艇渔帆出没,带来一阵笛曲;萍钿荇带萦覆,染上一丝黛青。这里的冷落虽然与后文的愈加绚丽形成了对比,但是总体来看,还不是完全的沉沦,这就是少年文字的最大特点​‍‌‍​‍‌‍‌‍​‍​‍‌‍​‍‌‍​‍​‍‌‍​‍‌​‍​‍​‍‌‍​‍​‍​‍‌‍‌‍‌‍‌‍​‍‌‍​‍​​‍​‍​‍​‍​‍​‍​‍‌‍​‍‌‍​‍‌‍‌‍‌‍​。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