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抒情诗之王”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刘湛秋,其抒情散文与其诗歌一样,清新空灵,诗意盎然。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雨的四季》,描写生动,情感细腻,是一篇具有其诗歌特征的空灵之作。
《雨的四季》,以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为中心,描写了四季的雨景和作者的独特感受。意境、感情、色调和气氛清晰明丽,优美动人,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对自然、对人生和对生命的诗意向往与审美追求。
多年前曾读过清朝文论家刘熙载的《艺概》,其中有一段话记忆犹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在这里,刘熙载无疑传递给我们一个难得的写作秘诀:山之精神寄寓于烟霞,春之精神寄寓于草树。那就是说,通过描写烟霞和草树,表现大山和春天的精神特征。不难看出,刘湛秋先生深谙此道,在文中把这种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飘洒于天空的雨丝,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那么,如何将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呢?作者巧思妙构,自始至终赋予雨以优美动人的形象。他巧妙地借助于“树木”“花苞”“水雾”“阳光”“青草”“乌云”“大地”等多重意象,融进丰富的联想和自己独特的感受,从形态、声音、气息等方面,予以生动地描写。从而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作者对雨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诗意追求,也就在这爱恋和诗意追求中,尽情展露。
善于造境抒情,构建画面,营造意境,是本文的显著特征。
先看造境。“雨的四季”,就是四幅别具一格的雨季美景图画:那美丽娇媚的春雨,热烈粗犷的夏雨,端庄沉思的秋雨,自然平静的冬雨,一气呵成,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例如,作者描写春雨时,先勾画出一个静谧清新、春意萌动的环境。“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意象如诗一般的密集,想象丰富,富于浓郁的动态美。更不用说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娴熟运用了。读者眼前,一幅轻盈明媚、似画如锦的春景图,就在这浓郁的诗的意境中逐渐铺展延伸。再如,写秋雨一段,作者调动着手中的画笔,着意调色出彩,绘声描摹,“金黄的田野”里“果实摇着铃铛”;“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知趣的秋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简直就是一幅金灿灿黄亮亮脆生生的秋景画雨趣图!在这里,秋雨仿佛读懂了世态人间与自然万物,内敛懂事地约束着自己的顽皮好动。好有包容心的秋雨啊!而令人叫绝的是,在无雨处写雨,虽不在雨上落笔,却处处写的是雨。
就连抒情也是如此,在无雨有雨的转换中抒发感情。他看到滋润大地的春雨,视听觉并用,甚至还嫌不足,又调动起嗅觉和味觉来。整个大地是美丽的,“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写夏雨,写它“更是别有一番风情”:“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作者运用比较和对比的手法,抒说着春夏之雨给人不同的感受,一个热情美丽,清新爽朗;一个丰盈坦荡,倾其所有。而这一切,又都通过雨恩赐于大地使大地千变万化,从侧面来抒写雨的形象与性情。其写作手法不能不谓之高明也。写秋雨,简直就是在直抒胸臆了:“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其丰沛的情感,感激的心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对于冬雨,作者早已按捺不住内心奔涌的情思了:“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诗化的语句,富于形象质感的意象,动作性极强的表述,将作者对雨的爱恋全盘托出。并以“精灵”“公主”“蜜情”“礼物”来形容,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再着以“异常”“最后”等副词的修饰,将那冬雨的妩媚多情、情深意切、珍贵稀缺,形容得美人似的,抒情传意,淋漓尽致,读来心生诗意,文添画境。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收束也颇有深意。作者接连用一组排比句,表达出对雨的爱恋之后,没有一味地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将对雨的感情推向心灵的最深处,抒写自己对雨的期待和渴望:“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此情此语,饱含深意,既有对无雨时节的遗憾,对绿色的渴望,更有着对雨的期盼和敬意!
读罢全文,那和谐美妙、空灵轻盈的雨景,那知趣灵性的雨的形象,如诗似歌的四季雨景画廊,将长久地润泽着我们的心田,滋养着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