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常在,黄河不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最能体现黄河奔流气势的当属壶口瀑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① 在与黄河壶口的接触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锦绣篇什,梁衡写的《壶口瀑布》就是其中的一篇。
山西这块土地滋养了梁衡,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养育了他的山西大地充满了感情。据不完全统计,梁衡写的有关山西的山水散文和人物散文就有20多篇。他谈到《壶口瀑布》的创作时说,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成长的,黄河与我有特殊的缘分,它(黄河)像一个壮士,在风尘仆仆的途中痛饮一碗烈酒,浇心中的块垒,扫除浑身的疲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到壶口的黄河岸上一站,都能油然而生民族的自豪感。②
《壶口瀑布》这篇美文,具备有物、有序、有情、有方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先说有物。写景抒情散文的“有物”就是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天下瀑布很多,各个瀑布都有不同于别的瀑布的特征;观壶口的人不同,且壶口四季景色各异,他们眼中壶口瀑布的特点也有别。如“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③“河中有山,凿中如槽,束流悬注七十余尺”④“浩浩汤汤,汹涌不羁。惊涛怒泻,声若雷霆贯耳;激湍冲荡,状如水里生烟。且讶迷雾,奇美洞天别有;艳阳朗照,未雨虹卧狂澜” ⑤等等。梁衡在《壶口瀑布》中以独特的视角,调动各种感官,从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等方面写出了雨季波涛汹涌,翻江倒海,水势浩大、涛声如雷、水雾弥漫、令人胆战心惊和枯水季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的特点。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再说有序。散文的写作顺序体现着作者的思路,本文开篇一句,简要介绍了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游览的次数;接下来叙述雨季观瀑和枯水季观瀑的情形,叙述枯水季观瀑时,先写观瀑再写观“脚下石”的情形,运用了移步换景的顺序;最后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全文因景而宜,因时而宜,情由景生,脉络分明,条理清楚。
三说有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⑥观赏景物,或以物喜,或以景悲,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打上观赏者的情感烙印。同样是以壶口为题材的散文,曾入选教材的肖铁写的《壶口的黄河》,突出的是“黄河的中国味”,这是因为黄河有中国人的肤色,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和和决心。陕西著名作家莫伸写的《壶口,壶口》借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梁衡写的《壶口瀑布》突出的则是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以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性格,体现的是对中华民族 “蕴伟力而静待,遇强阻则必摧,绕山岳而怀柔,坦荡而存于天地”⑦精神的歌颂。
四说有方。有方就是说要有方法。语不惊人誓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壶口瀑布》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用词准确,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中的“钻”“觅”“淌”“夹”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了黄河水在龙槽中的各种形态。其次是巧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水流快、水密集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读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个句子针对具体景物,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的感情,运用多种句式,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第三是详略得当,文章对第一次到壶口瀑布,雨季观瀑,采用了略笔处理。对第二次到壶口,枯水季观瀑,则详写,描写了大水由高到低,流泻而去,令人震撼的形态。第四是以小见大,由壶口瀑布而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由黄河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精神。其他方面诸如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多角度多层面表现景物等特色,不再赘述。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定远先生曾谈起过1982年人教社编写教材时候的一段趣事:当各位资深编辑读到发表于《光明日报》 上的《晋祠》一文时,一致决定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随后即约见了作者梁衡。张定远先生和各位教材编辑原以为作者应该是一位深耕文坛的老者,出乎意料的是,他们见到的是一个只有30多岁的年轻人。至此以后,他写的《夏感》《跨越百年的美丽》《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文章陆续入选中小学校课本。十几年之后,他写的《壶口瀑布》再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九曲黄河一壶酒,《壶口瀑布》如同一壶香味浓烈、醇厚浓郁的老酒,醺饮之,品味之,即能得其真味。
注释:
①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
②2021年6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③《庄子·达生篇》。
④《元和郡县志》。
⑤冯彦山《壶口赋》。
⑥刘熙载《艺概》。
⑦梁衡《壶口瀑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