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作于作者和州任上(824-826年),是在其被贬后,不得志时的背景下写下的佳作。其目的是隐含自己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遭小人的嫉恨,简陋的居所,黑暗的政权。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不低头,烘托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诗豪”的气节,以及怀才不遇的心情。不与小人沆瀣一气,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陋室铭》中作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不畏强权,铮铮傲骨的性情。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一些病态的强烈不满,对“革新”的期盼。
一、大气的引出“惟吾德馨”高尚的品德
作者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样恢宏大气的气势开篇,点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用作者自身的高尚品德,来衬托“陋室”不陋。文章开头表示不必在乎山的高低,不必在乎水的深浅,只要山中有了神仙就可以变得名声在外,水中有了真龙就显得其中具有灵气了。这句开篇之语,其深义层次上表现,不管任何东西事物,都不要在乎其外表是好还是坏,而是要注重事物的内在高品质的东西。这正表现出作者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身处逆境不低头的铮铮傲骨。文章的深意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现状。体现出作者想打破这种现状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情。在开篇大气磅礴的气势下,作者引出文意后,直奔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文章主题内容。陋室也可以如山和水借助神仙和龙,来变得有名和有灵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作者不屈的气节,在陋室中也显得格外的具有高尚的品德。陋室在具有高尚品德之人的遥相呼应下,也会变得不显得那么“陋室”了。作者在文中用三句话,表现出作者对逆境中的豁达,对自己身具高尚的品德及才能的表现。
二、“陋室”的环境及高雅的情趣
(一)以环境来表达优雅
文中第二部分着重的表现陋室中生活的点滴,在这种环境下悠然自得的隐士之居。用这日常生活中的文雅及不俗,来衬托自己的才华及高尚的品德。文章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的环境,望眼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碧绿的苔藓顽强的生长在台阶之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青葱的草色。表达作者生活中的环境优雅而不失恬静,让人耳目一新。用台阶上的顽强生命,暗暗比喻自己面对逆境也有顽强的抵抗之心,新鲜的变革也会如台阶上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一样发芽绽放的。作者利用这种新鲜环境和事物的对比,深层的表现自身,身处逆境不低头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二)用“无白丁”来表达才华
紧接着作者写出了“陋室”中日常的生活情趣和往来之人的品行,来表示生活在“陋室”中人的才干及能力。在这简陋的房子中,彼此间能高谈阔论,交流思想之人,都是一些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学者。相互间来往交流的人没有一个是知识浅薄,心胸狭隘之人。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表明“陋室”中生活的主人,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对生活具有高雅情趣的学者。与之来往的都是一些,具有相同才华之人,没有一个人是粗俗或知识浅薄的“白丁”。在谈笑间可以看出往来之人的学识以及见解,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从中可以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具有才华、有能力、品德高尚的隐士学者,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境地。
(三)“陋室”日常生活中高尚的情操
“陋室”中的日常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往来之人不仅仅可以高谈阔论,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还可以摆弄古琴弦,弹出清雅优美高尚的琴音。使其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让其感觉到宁静而优雅。为“陋室”增加一抹亮丽的景色,使其变得不那么简陋。平时还可以阅读一下泥金书写的佛经。文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表现出“陋室”生活中的高雅情趣,“陋室”中所有的活动全是儒雅之事。作者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人,这也暗中表明作者不甘寂寞的内心,在如此的环境中,作者还心系着天下百姓,表明作者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
三、自比先贤,渴望明主
文章采用了类比的方法,用自己居住的“陋室”,可以与古代先贤们所居住的地方相媲美。文中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类比“陋室不陋”,表现出了作者政治上的思想及文学上的素养。历史上南阳的诸葛草庐,正是诸葛亮去做蜀国丞相前多居住耕种的房屋。西蜀的著名文学家杨雄,也是在子云亭中修养心性。这些先贤都是曾经在“陋室”中生活过的,不一样都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一样是具有身处逆境不低头的气节和骨气。文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是作者采用暗喻的手法,进而来表现,自己的“陋室”与先贤们的“陋室”是一样的,也暗比自己也是与先贤们是有着一样的惊世之才的。表达自己也同样具有如同先贤们所拥有的,高尚的品德和心系天下的情怀。表现出自己的“陋室”并不那么的简陋,自己是和先贤们多么相像的人。作者举出这两个先贤的例子还是有其他深层意思的,南阳的诸葛亮草庐,是诸葛亮田园生活,静待明主出现的卧龙居。诸葛亮身具经天纬地之才能,“ 《隆中对》《出师表》 ”无一不都体现出其身怀天下苍生,身具高尚品德。这也深入地体现出作者渴望被明主赏识,一展一生所学,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使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为天下苍生谋一份福利。西蜀杨雄的亭子,杨雄一生虽做过上品的官位,但是他对其一生官位的起落高低名利是非常淡泊的,可以作为世人的楷模。作者想以此人的一生境遇为典范,来烘托自己的高尚品德。作者写出两位先贤的意思是,想着重的表现一下自己,也具有同二位先贤一样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表达出自己身处逆境,而不失去操守,处事不惊、荣辱不变、出淤泥而不染、身处逆境不低头的高风亮节和不屈的品德。作者既不希望与市井小人为伍,沆瀣一气。而是希望得到明主的赏识,一展所学,实现理想。无人赏识也可生活的多姿多彩,使自己闲情逸致,内心变得豁达,而不失优雅地活着。结合作者处在的社会背景,及自身所处的旋涡中看来,官场上的大起大落,还是常常发生的事情。作者的这种人格魅力,“身处逆境不低头”的情操是很值得称道的。
四、“陋而不陋”表现出的品德及精神
(一)君子之姿
文中最后一句,总结全文。作者借用《论语·子罕》中“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中的“何陋之有”为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入的总结和论证,其中也暗示自己也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这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想表达圣人的话,“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君子之居”才能有理的,表现出“何陋之有”的意义所在。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表现自己是一个君子。君子之姿应身处逆境而不低头,具有高尚品德及才能于一身的体现。结尾这句与开篇中的“惟吾德馨”遥相辉映,前后照应,显得有理有据,浑然天成。用孔圣人的语言,总结全文中的“陋而不陋”,更加体现了古代礼法教育中的道德思想上的追求。拿圣人的思想道德,来做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思想道德的准则。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追求的道德思想的最高境界。这样浑然天成的结尾,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借用圣人的道德思想,来对自己的君子之姿,进行论证,寻找有力的论据。在古代的封建礼教中,把儒家的道德思想作为最高道德规范,能得到儒家圣人的认可,这就意味着作者的道德品行,是没有问题的,是正确的。这也就为作者的论点找到了最好的论据,使作者的中心思想变得不可推翻。以此来表现作者身具高尚的品德,身处逆境不低头,映照出“陋室的不陋”。
(二)傲骨一身,逆境不低头
文章显得铁骨铮铮,作者一身傲骨,身具不屈的气节。结尾处把陋室彻底变成了“陋而不陋”,从中表现出作者无论身处何种官位,都有一身傲骨,以及身处逆境不低头的精神,对那些小人得志的,势利嘴脸无情的批评。在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下,也不畏惧权贵,把自己的铮铮傲骨体现得淋漓尽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势利小人同流合污,洁身自傲。作者面对逆境而不低头,身处“陋室而不漏”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其具有独立而完整的品德,使其独立的人格,具有鲜明的特点。这篇文章表达出了尽管身处一个简陋的环境中,只要在此居住的人有高尚的品德,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就可以改变简陋的环境,让环境中充满趣味和闲情雅致。文章中把作者的一身傲骨,身处逆境不低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陋室铭》中作者用豪迈的语言,来表现“陋室不陋”,全文好像在叙述一件事情,但文章中处处透露着类比,处处暗喻作者是一位身具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文章节奏感十足,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短练,透露着精致。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批判着势利小人,不与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是作者做人的准则。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所同化,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侯成岗.《陋室铭》的文化解读[J].文学教育(上),2020,(07):40-45.
[2]李笋.刘禹锡《陋室铭》主旨别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8):52-53.
[3]邹淑红.一篇短小而隽永的美文——刘禹锡《陋室铭》赏析[J].生活教育,2018,(08):89-90.
[4]杨才.听《陋室铭》一课有感[J].甘肃教育,2017,(24):90.
[5]晓谊. 《陋室铭》赏析[J].中老年保健,2017,(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