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非描述认知主义所面临的两个问题

时间:2024-09-16    来源:馨文居    作者:张博力  阅读:

  【摘要】 霍根和蒂蒙斯从传统的元伦理学层面确立了非描述认知主义的可能性,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此处旨在探讨两个来自认知主义的问题:1.“弗雷格—吉奇问题”;2.“多态度问题”。虽然从他们的理论中总结出较为合理的回答,但也使得其理论陷入了进一步的困境,需要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 非描述认知主义;弗雷格—吉奇问题;多态度问题

  【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37-02

  霍根和蒂蒙斯仍然面临新旧两个问题:1.即使霍格和蒂蒙斯对“语义假设”的否定是正确的,其作为一种非描述主义理论仍然需要面对传统非认知主义都要面对的问题—— “弗雷格—吉奇问题”;2.道德判断作为一种信念和描述道德事实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这引发了最近马克·施德罗所提出的“多态度问题”[1]。

  一、对“弗雷格—吉奇问题”的处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所谓“弗雷格—吉奇问题”普遍是指非认知主义的语义学理论仅限于简单的原子句式,“不能够为最简单的复杂语句给出一个合理的语义解释”[2]。按照霍根和蒂蒙斯的区分,与描述性内容相反的非描述性内容,也需要对其给出“合理的语义解释”。对于情感主义来说“帮助人是好的”表达了对帮助人的赞成“态度”,而说“张三帮助了人”这是一个对事实的描述。可是在一个复杂语境中,如“如果帮助人是好的,那么张三帮助了人是好的”在这句话中,条件句的前件“如果帮助人是好的”并没有被断言,它被断言时没有表达情感主义强调的非描述性内容“态度”,非描述的内容无法在复合句中得到传递,使得非描述性的内容变得“无意义”了。在这里将其问题总结为:非描述性的心理态度如何合理地进行逻辑表达的问题。

  霍格和蒂蒙斯总结了信念的通用特征,即语义可评价性和逻辑嵌入性,并认为道德判断对信念的通用特征适用,以应对“弗雷格—吉奇问题”。

  (一)信念的语义可评价性。所谓语义可评价性,是指判断命题有真假。描述性内容的陈述句可以轻松转化成可以真假评价的命题,而非描述性内容的句子如何进行真假评价一直是非认知主义面临的难题之一。

  霍根和蒂蒙斯在前面关于信念的现象学论证的基础上,认为关于信念的真假可评价性是自然发生的。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个“帮助他人是好的”道德判断的时候后,自然会通过断言来表达“帮助他人是好的”这个判断,并且相信它,主张它,认为它是真的,否则则是假的。

  如果道德判断表达了一种信念,通过信念的语义可评价性,道德判断即使是非描述性内容也可以与信念一样的语义可评价性。但是,如果道德判断是非描述性的,那就不能对应真实世界的事实真假,那就需要一套语义理论来解释非描述性内容的真假值问题。

  霍根和蒂蒙斯提出一种解决方法——语境语义(contextual semantics),语境操作语义标准(contextually operative semantic standards),这样就可以将语义评价和道德评价的“融合(fused)”,即非描述性内容也可以像描述性内容一样进行普通逻辑推理,从而用逻辑关系来表达其语义。

  他们给出了关于“语境语义”的一些描述:1.在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下,真是语义上指肯定性,假则是语义上指否定性;2.许多概念,包括真的概念,都受语境操作的语义标准支配;3.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如果是严密的(tight),该标准与描述性内容和陈述性内容相关联;4.严密的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下,思考和语句成了描述性的;5.严密的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下,真假值与世界相对应;6.有时候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并不严密;7.在不严密的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下,思想和话语是非描述性的;8.在不严密的语境操作语义的标准下,真假值不与世界相对应;当该标准应用于道德思考和语句时,真假值是融合的语义/规范性评价(semantic/normative appraisals)。

  (二)信念的逻辑嵌入性。霍根和蒂蒙斯认为信念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与其他心理状态以独特的方式相结合,给出关于行动的适当方向,他们把这个功能称为信念的推导功能。与信念的推导功能相关的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逻辑嵌入性。所谓逻辑嵌入性是指:任何给定的信念内容,嵌入到其他逻辑复杂的信念内容当中,给定的信念内容与其他信念内容因逻辑关系作用而产生新的信念内容。

  在非道德判断的情况下,人可以宣称:对非道德判断进行否定,可以联结两个或多个判断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各种演算。当人判断出“正在下雨”的时候,就是宣布了一些事情。人可以说“外面下雨的说法不是真的”,或者“外面要么在下雨要么在下雪”,或者“如果外面在下雨的话,我最好尽快跑到下一个教室”。这些是非道德判断的逻辑嵌入性特征,他们认为道德判断的信念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当人做出道德论断的时候,就是陈述了某些事情,同时可以否定该论断,结合其他的论断和嵌入条件。如果玛丽认为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认为约翰是需要帮助的人(而且她能帮助他),那么她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信念,即她应该帮助约翰。

  霍根和蒂蒙斯给出了非描述部分逻辑关系表达的方式:

  假设有一个人汤姆,有这样一个复杂的信念:“迪克是开心的,波特应该道歉”。霍根和蒂蒙斯用符号做了表述: I[ ] 代表“是……”,实然承诺;O[ ]代表“应该……”,应然承诺;Cd代表“迪克是开心的”;Ah代表“波特道歉”;о代表析取符。汤姆在持有这一信念中,并没有致力于“迪克的开心”,也不致力于“波特应该道歉”,而是关于这些核心描述性内容的共同状态,这是一种析取的承诺状态,所以他的心理状态表示为:(I[Cd] о O[Ah])。[3]这样,不管心理状态有多少描述性内容和非描述性内容都可以表达出来。

  霍根和蒂蒙斯应对“弗雷格—吉奇问题”的方法是将逻辑复杂的心理状态理解成一种信念,就变成了信念与信念的逻辑关系。霍根和蒂蒙斯给出的非描述部分逻辑关系的表达方式非常清晰,可是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信念足够复杂,上面的案例中有三个或更多个核心描述性内容,霍根和蒂蒙斯就要承认要有无穷多种心理状态。故而,其解决“弗雷格—吉奇问题”问题的方法仍需完善。

  二、对“多态度问题”的处理

  当人进行道德思考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思考有多种状态。人可以有区分善恶的信念,但人们会害怕自己犯错,人们有成为好人的欲望,人们为自己的身份自豪。所有这些信念、害怕、欲望、自豪——都是某种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心理状态。而且,这些心理状态不仅可以用在道德内容上,还可以用在非道德内容上。人有相信手机平面是矩形的信念,人害怕乘坐的汽车出事故,人有想吃美食的欲望,人可以为站在泰山顶俯览群山而自豪。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在道德内容和非道德内容间通用。故而,可以说信念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在霍根和蒂蒙斯看来,在众多的心理状态中,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把道德判断理解成信念,这种想法对回答上面两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第一,霍根和蒂蒙斯认为,道德判断表达了一种信念,故而其能像描述性语言一样,符合通用特征(符合语法形式和逻辑规则,对于逻辑上复杂的判断,可以对其进行推理、演算和嵌入),避免了“弗雷格—吉奇问题”。第二,他们又意图论证道德判断作为一种信念是非描述性的。霍根和蒂蒙斯在对信念进行道德经验现象学研究时,存在多种态度如“害怕”,也符合信念的现象学特征,那么存在两种可能:1.多态度问题有可能不存在;2.道德判断作为一种信念,这种心理状态有明显的和其他心理状态区别的特征。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如果这里对害怕的道德现象学描述是正确的,那么“害怕”也符合霍根和蒂蒙斯所说的信念的五个特征,所以“害怕”和“信念”的心理状态其发生过程是一样的,存在某种相似性。这就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说“道德判断表达了一种信念”并没有比说“道德判断表达了一种心理状态”多任何东西。这里将道德判断、害怕、信念都视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影响继续对道德判断的研究和接下来的推理。但是,很明显这是错误的,故而不能将害怕理解为道德信念,如此,道德可以是任何心理状态,所有研究也陷入停滞。第二种,“害怕”和“信念”的发生过程一样,那么所谓“害怕”“自豪”“欲望”跟“信念”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所谓“多态度”问题不存在。事实上,从道德经验现象学的角度来说,它们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霍根和蒂蒙斯通过“理性权威”来区分它们。

  霍根和蒂蒙斯认为“理性权威”的“非自愿”特征是道德判断区别于非道德判断的主要特征。人们在做出道德判断时,即使心理上人是不自愿的,但因为已经给出理由,必须承认理性的权威,接受理性的不自愿。这样,道德判断就独立于人的欲望,指导做出适当的行动。当然,普通(非道德)的信念也是通过与本身的欲望结合起来驱使人行动,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理性”的差别。

  在这里,所谓“害怕”“自豪”“欲望”仅可能是跟“信念”发生过程存在某种相似性,但就像汽车、自行车、卡车都共用同一条公路,遵守同样的规则,但毕竟是不同的车辆,有质的差别。霍根和蒂蒙斯强调了道德判断与普通的信念还是有重要的差别的。道德判断和信念都具有“非自愿”的特征,但是道德判断的“非自愿”来自于“理性权威”。

  三、结语

  霍根和蒂蒙斯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完美的,其还有更多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对非描述主义和认知主义两种矛盾理论的处理是非常精细的。非描述认知主义理论是建立在最新的道德经验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而道德经验现象学本身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理论,它结合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诸多哲学理论,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马克·施罗德.伦理学中的非认知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108.

  [2]杨征源.道德语句的非认知主义语义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8:35.

  [3]Mark Timmons,Terry Horgan. Metaethics after Moo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63.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