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湖南中元节俗考究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曾 琴  阅读:

  【摘要】 中元节是我国除清明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祭祖节日,其称呼根据地区及宗教各有不同​‍‌‍​‍‌‍‌‍​‍​‍‌‍​‍‌‍​‍​‍‌‍​‍‌​‍​‍​‍‌‍​‍​‍​‍‌‍‌‍‌‍‌‍​‍‌‍​‍​​‍​‍​‍​‍​‍​‍​‍‌‍​‍‌‍​‍‌‍‌‍‌‍​。佛教称盂兰盆节,道教称中元节,民间一般称为“七月半”“鬼节”或“施孤”等​‍‌‍​‍‌‍‌‍​‍​‍‌‍​‍‌‍​‍​‍‌‍​‍‌​‍​‍​‍‌‍​‍​‍​‍‌‍‌‍‌‍‌‍​‍‌‍​‍​​‍​‍​‍​‍​‍​‍​‍‌‍​‍‌‍​‍‌‍‌‍‌‍​。本文引用民俗学概念,统一为中元节​‍‌‍​‍‌‍‌‍​‍​‍‌‍​‍‌‍​‍​‍‌‍​‍‌​‍​‍​‍‌‍​‍​‍​‍‌‍‌‍‌‍‌‍​‍‌‍​‍​​‍​‍​‍​‍​‍​‍​‍‌‍​‍‌‍​‍‌‍‌‍‌‍​。我国的中元节是儒教、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等融合的产物。中元祭祖一般是指农历七月十四日前后,迎接去世的祖先亡灵,供奉瓜果菜肴,最后举行烧包等仪式送别祖先的活动。目前国内外民俗学对我国“中元”节俗的考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国东北地区。而有关湖南地区“中元”节俗的文献基本都是各地方县志中偶有零星记录,故本文将梳理各文献记载,考究湖南地区中元节俗的特点。

  一、中元节俗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春季和秋季必定要祭拜自然之神及祖先。到了春秋时代,四季的祭祀仪式得以形成,春季和秋季的祭祀便格外受到重视。《春秋繁露·四季》中记载道“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疏,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可见古代人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会准备季节性食材供奉。

  中元节正值四祭祀中的秋祭,恰逢农历七月。在古代,中元节也被称为“秋尝”“尝新”“荐新”。《礼记·月令》写道“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这个月将结束农收,皇帝在食用刚收获的食物之前要先在卧室或者庙宇祭奠一下祖先)。据《宋书·礼(四)》记载,魏晋时期的7月14日是“秋禊”。这一天,人们会到河边,驱走邪气,洁净身体。南北朝时期,7月15日是皇家庙祭的吉日。王室的祖庙祭祀与秋禊相结合,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后来,佛教和道教将该习俗作为宗教活动写入经书,传授给信徒,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唐初文学家欧阳询的《芸文类聚·卷四》中曾这样描述“中元”的来历:“三元者,元,本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薄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为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关于三元说,早在东汉时代五斗米道所著的《三官手书》中就有了天、地、水三官说的记载。目前尚不明道教三元论的形成时间。但日本道学学者秋月观瑛曾指出,三元思想是在南北朝至隋朝时逐步形成的。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由此可推断当时道教的三元论已形成。唐代后,《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的“三元斋”中,曾这样写道: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中元节。《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了唐玄宗在开元22年(734年)曾向臣民下达“今后,每年1月、7月、10月三元前后,即13日至15日期间不得杀生”的命令。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文献,民间中元祭祖活动并非都邀请僧侣或道士超度。相反,除了有官位公职家庭外,很少会邀请僧侣和道士主持祭祀活动。换而言之,明清时期的民间普通民众的中元祭祖习俗是在传统“秋尝”活动上增加佛教道教思想而逐步形成的。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