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钤山堂书画记》刍论

时间:2024-09-16    来源:馨文居    作者:郭艺  阅读:

  【摘要】 《钤山堂书画记》作为一种著录体书画目录,有其特殊的目录学价值,丰富了我国的书画类目录文献。文嘉从自身丰富的鉴藏经验出发,对严嵩家藏部分书画进行了或详或简的评述,对于后世在书画鉴藏、装帧、流传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嘉偏爱高古格调的江南文人审美取向。

  【关键词】 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书画目录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43-02

  《钤山堂书画记》是文嘉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奉檄清抄明中期权臣严嵩私宅——钤山堂(严嵩斋名)所藏书画时作的笔记。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文彭弟。以诸生贡入国子监,授浙江乌程训导,擢江南和州学正。擅花卉,精于山水,笔法疏秀似倪瓒,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传世代表作《山水图》,描绘寺庙山居、岩穴幽渺、水村渔舟,参用黄公望浅绛法之设色,极具幽澹之致,步移景易,有元人神韵,极得文徵明之体。受家学和社会地位影响,所见古人名迹甚多,精于鉴别古籍字画,其归来堂藏书甚多,多宋刻善本。“藏书家项元汴,每遇宋元古书,则聘请文嘉与兄文彭鉴定版本。”[1]关于《钤山堂书画记》的写作初衷,据文嘉书末自跋“历三阅月,始勉毕事,当时漫记数目以呈,不暇详别,今日偶理旧箧得知,重录一过,稍为区分,随笔笺记一二,传诸好事”[2],可知该著录是据一定底本重新整理而成的,随意性和个人主观性很大,具有明代笔记类著作之性质。由于《钤山堂书画记》篇幅不大,本文试从《钤山堂书画记》的版本、相关文献及其内容出发,对《钤山堂书画记》做一个整体讨论,分析其内在的学术价值。

  一、《钤山堂书画记》版本及相关文献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钤山堂书画记》成书于隆庆二年(1568),书中一共记录画家89位,作品323幅,其中法书和名画分开撰列,以时代为序,以作者为目,一人一件或多件作品,品名之下是文嘉所做的按语,主要包括作品的递藏,真伪,以及对作品艺术风格的简要点评,体例清晰,详略得当。有知不足斋从书本(乾隆道光刻、民国影印)和光绪刻本(收录于《胜朝遗事》一书)。汪珂玉的《珊瑚网》收录有《分宜严氏没入书画品》,与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的书画目录一致,但编列方式不同,文字有少量差异,应为《钤山堂书画记》之底本。[3]到清代,《珊瑚网》中的“严氏书画品目”又收入《佩文斋书画谱》和《古今图书集成》两种类书,新拟名为“严氏书画记”,但一些条目讹脱。[4]另外清代周石林、鲍廷博根据明代佚名作者重编、重印的《天水冰山录》,也与《钤山堂书画记》密切相关,不同的是,《钤山堂书画记》有作者按注和评鉴等内容,而《天水冰山录》中只是记载了相关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英宗《御制石刻》,一册”“王羲之《此事》等帖,五轴”“《捕鱼芦雁图》,共两轴”[5]其中石刻、法帖、墨迹共计358轴册,古今名画、手绢册页共计3201轴卷册。根据数量对比,文嘉所著的《钤山堂书画记》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天水冰山录》,因此,《钤山堂书画记》与《天水冰山录》虽然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著书目的有很大不同,《天水冰山录》的内容更加详细客观,极有可能是文嘉和负责清点严嵩旧宅私藏物品的文职人员合作而成,来作为严氏一案的重要档案文书,作为公务且受时间限制,关于书画的具体内容无法详细描述,而文嘉所著的这部《钤山堂书画记》极具个性色彩,应是文嘉根据之前的清点和笔记进行了有选择地二次创作,以表达其个人观点、鉴定结果和审美取向等。

  二、《钤山堂书画记》的学术价值探颐

  首先,从著书体例上来看,按照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的分类,属于著录体中一家所藏书画目录,其中包括宋代李廌的《德隅斋书画品》、明代张丑的《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清河书画表》等[6],清代孙星衍的《孙氏祠堂书目》将群书分为十二类,将小学、金石、书画单独列出门类,从艺术学的角度,将文字学、音韵学、金石学与书画单独成为艺术的门类,与经学、小学、史学、医学并列[7],近代罗振玉的《宸翰楼所藏书画目录》也属于一家所藏书画目录,可见我国书画目录著作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钤山堂书画记》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中国书画目录学的补充,亦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对当代研究古字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反映了相关书画的鉴别、装帧、流传等情况,为后人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鉴别方面,文嘉对藏品的基本情况和收藏价值做了简要评述。例如张旭《春草帖》“旧藏无锡华氏,其家有‘春草堂’,盖取诸此。笔虽真,惜纸弊、墨渝,略存梗概,犹隔雾看花,惟想象神妙耳。”[8]根据破旧的纸张,漫漶的墨迹也能做出鉴别,可见文嘉鉴画功力之深。对赵孟頫的小楷《洞玉经》的描述“纸高五寸,字大如黍,后有虞伯生题。南京王南原家物,归松江曹氏,为吾友、翰林孔目何柘湖得之。余所见松雪小楷,惟永嘉赵氏《马蹄篇》及此。然《马蹄》绢本,多渴笔,此用澄心堂纸,精洁滑润,笔精墨妙,毫发无遗恨矣。石刻者,字大如《黄庭经》,与吾家《道德经》无异。又,陆俨山亦有《道德经》一卷,然远不及吾家者。”[9]在高宗《书〈度人经〉》也记录有“澄心堂纸书,真迹”[10],说明澄心堂纸的品质是非常高的。再有贾师古的《归去来图》,“笔法古雅,绢素精好,殊可爱玩”,由此可见文嘉对书画用纸的品质要求很高,纸张好坏也是其品评书画高下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字画装帧和保存方面,文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欧阳询《千文》的描绘:“楮纸,楷书,每行间用刀微勒。盖古人藏书,多置竹筒中,恐致折损字画,故预为之计,虑亦远矣。”[11]这一装帧方法,也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唐朝时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过去只能在简牍、绢帛上书写作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楮纸在唐宋时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官方和私人文书、券契、图籍、文牒甚至印制纸币等都采用楮纸,欧阳询的《千文》,采用楮纸,但当时的纸张都为手工制作,质量一般,长期放置书籍会从中间断裂,造成文字内容的错位,每行用刀微勒,有利于内容的完整性。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曾考证过王羲之《丧乱贴》摹本背后被勒出的格线痕迹,谓此即米芾《画史》所载唐人保证墨迹的“勒成行道”方法:“古人勒成行道,使字在筒瓦中,乃所以惜字。”即古人对于珍贵的书迹,为使其不受舒展开合时与裱纸背摩擦而渐渐致使字迹磨灭,乃使“勒成行道”之法加以保存。具体方法是在裱纸后背按一定间距勒出一条纵格线,使字迹在格线之中,由于勒线,就会使裱纸平面略微隆起,成波浪起伏状(如筒瓦形状)。这样舒展开合卷子时,就能减少字迹与纸背之间的摩擦,减轻墨迹的磨损度。[12]文嘉对欧阳询《千文》的装帧方式的预测,无疑将日本学者的这一论证提前了上百年,这体现了文嘉对于字画装帧的敏感度,也反映出文嘉鉴藏经验之丰富,为后人研究古字画提供了一定参考。

  流传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文嘉对于《清明上河图》流传情况的介绍是“昆山顾氏本。图藏宜兴徐文靖家,后归西涯李氏,李归陈湖陆氏。陆氏子,负官缗,质于昆山顾氏,有人以一千二百金得之”[13],一定程度上为后人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理论依据。陈传席在《〈清明上河图〉的收藏与流传》一文中即是以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为史料依据,得出《清明上河图》在明嘉靖年间的流传轨迹:“嘉靖甲申(1524)年,为长洲陆完所藏,继归昆山顾氏。再归严嵩、严世蕃父子。嘉靖乙丑(1565)入明内府”。[14]

  由于 《钤山堂书画记》是在原有的底本上有选择地进行摘录的,具有二次创作的性质,因此从内容上看,此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嘉所在的江南文人圈的审美取向。比如,文嘉在进行书画鉴定时,多次提到“高古”之气,例如《摩诘本〈辋川图〉》“图与旧传《辋川》不同,乃郭忠恕所摹也。笔法高古,尝在吴中见之”。[15]对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文嘉的评述是:“然所画皆舟车、城郭、桥梁、市廛之景,亦宋之寻常画耳,无高古气也。”在深受文人画熏染的文嘉眼里,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风俗画终究不入高格,不过是一件十分平常的画作而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嘉偏爱高古格调作品的江南文人审美取向。

  三、结论

  文嘉的《钤山堂书画记》作为一种著录体书画目录,虽篇幅不大,但所记书画皆是名家大作,内容涉及了字画的鉴别、装帧、流传等方方面面,但基于本书的笔记类著作之性质,作者会根据个人偏好进行选择性地编写,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主观性和偶然性,但这种编撰方式也更加自由灵活,对于绘画史学的研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李峰主编.苏州通史:人物卷(中)(明清时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83.

  [2][8][9][10][11][13][15](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24,4,7,5,2,13,11.

  [3]耿明松.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 明代绘画史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106.

  [4]韩进.从籍官簿到书画鉴藏目录——严嵩父子籍没书画目录的文本演变[J].图书馆学刊,2013,35(08):118-121.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5]张鹏程,连冕,李亮.物质文化的历史计量《天水冰山录》及其拓展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320.

  [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467.

  [7]尹文.从目录学看艺术学学科的独立与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06):40-47+135.

  [12]祁小春.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5.

  [14]陈传席.《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及收藏流传[J].收藏与投资,2016,(09):28-39.

钤山堂书画记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