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诗人程维的诗歌作品,几乎要涉及所有的诗歌创作技巧以及诗歌理论,意境就是其中之一。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散文创作,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美术创作,都必须讲究意境,都以营造意境美为上乘。特别是对于诗歌艺术的创作,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诗人于沙说:“在作品中,营造清新的、优美的、深远的意境,便成为诗人的基本功。”
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中之境,心画心声;本是创作者借助作品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在此借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感人至深的、充分表达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形象或场景。这就是我们通常被感触、被打动,就是所谓的“有意境”。另外,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料,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辞海》里对意境是这样阐释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什么又是意境的美感呢?
所谓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
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那什么是诗歌的意境呢?
简单点说,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著名诗人艾青对意境的阐释有一句这样的话:“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
诗歌评论家吕进对意境则又是这样阐释的:“意境是有声音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而诗歌的意境美感,比如中国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其实,意境就是意与境的融汇与连缀。上面所说的“情”、“思想感情”,都是“意”;“景”、“生活图景”,则都是“境”。意,是主观部分,是创作诗歌作品的目的;境,则是客观部分,是表达目的的手段。意为“神”,境是“形”。说到底,所谓意境,就是常说的“情景交融”,也就是“形神兼备”。一首诗歌作品,只要是做到了情景交融或者形神兼备,也就具有意境美。
比如诗人程维的《画师》:
六岁学艺。步荷田
及江南的一草一木为师
乡试一次。少年得志一次
进京赶考
落榜又一次
用最后一次痛哭
将心变为一块柔软的岩石
结束一段往事
把古墨和干枯的毛笔
渐次润湿
以云游的方式。到名山大川
和灵魂深处
各自体验一次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作品中的“意”,是在写画师曲折的人生与落榜后的痛哭之情。但是,诗人程维在这里不作正面描写,而是用旁笔,点燃出一幅画师的人生图画,也就是着意造“境”。以“境”寓“意”,“意”从“境”生。
凭一支生花妙笔
写一世偌大的名气。顺便打听
一朵菊花的地址并娶之为妻
然后和一壶酒
调换一次位置
头发就已经白成了胡须
此时。世界变为一张
空无一物的大纸
最后。独居深山
背倚青石。脚下是一条
清清浅浅的小溪
远方有一朵云
随手铺开一幅纸
皆成大师
诗人程维在这里让诗歌作品的意与境邂逅而作生死恋,分娩出一种境界——意境。读者徜徉在诗歌作品的意境里,想象的翅膀便自然张开,感受诗歌作品带给我们的美。
有理论这样描述道:“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
比如诗人程维的《书圣》一诗:
一壶酒。一支
饱蘸酒力的大笔
你持笔如持一段历史
落墨之声。一片
……空山灵雨
你独居一所
石头垒成的屋子。墙上与案上
各有一字。俱已入木三分
贯穿人生的全部至理
在这两小节诗歌作品里,诗人程维将“你持笔如持一段历史”的这个“意”,寓于“你独居一所/石头垒成的屋子。墙上与案上/各有一字。俱已入木三分”这个“境”(即景,也就是生活场景)之中。这里的“境”,就是上面诗句里描写到的石头垒成的屋子和墙上与案上的字。
朝通风的方向
开一面窗子。修竹玉立之处
有一方大石
你时常醉卧其上。月色
从你的眼睫下漫起
大石之上。有先人真迹
把你的卧姿。水一样化入
苍劲的笔势
成一种走向
你向空中绽然伸出一指
即成兰体
将万物随之潦草为
千金难买的一笔
读完诗人程维的这首诗,对书圣这个令人敬仰崇拜的词,便有了具体生动的了解。因为意与境相融,便生出一种美来,这美,就是意境美。
其实,意境美在结构特征上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实写,我们称之为“实境”;另一部分虚写,我们称之为“虚境”。
比如诗人程维的《散步中见到的女子》:
那女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如此少女地
穿着:白得简单的裙子。她的出现
美得使人不敢正视
这一小节就是实写,着重于记录,犹如就在眼前一样,记录散步中见到的女子的本来面目。所以,有记录,便有图像;有图像,便有了可看的。诗人程维在这里为读者提供了可看的,便满足了读者近观的需要。
但是,实写不可多,多了,作品便死了,便呆板了,便死板了。因此,应该在实写的基础上,虚写。于是诗人程维继续写道:
她的裙子飘动
带来部分凉意
她仿佛没做什么也没想什么
我是说
她只是偶尔站在那里
一幅很不经意的样子
也许几分钟了。我发现
她用手稍微理了一下发丝
那个动作
好像和风连在一起
她的眼睛或许在看
另一个女子。而对自己的美
没有丝毫察觉
这一小节诗歌作品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尽管也有实写的部分,但这里着重的是虚写。虚写,着重于提炼,提炼出情思。有情思,便为读者提供了可想的,也就有了意境。虚写是实写的升华,体现着实写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写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
但是,虚写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写为载体,落实到实写的具体描绘上。而虚写又必须通过实写来表现,实写必须在虚写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比如诗人程维的《对一双旧手套的感激》:
黑皮手套是一只
黑色暖巢。五个手指
如五个小动物
在暖巢里冬眠
即使肆虐的冬季
里面也蛰伏着春天
破裂的中指
从黑色里露出红润的
指端。像一张小小的
美人的脸
这两小节的诗歌作品在写作上是有实有虚,忽实忽虚,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一种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这种诗歌创作的手法一方面使诗人程维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空间,使诗歌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一双旧手套的感激》的最后一小节则完全是虚写:
一双旧手套
磨损岁月的风尘与严寒
在春天里怀旧
我双手完好
有赖于它的庇护
如同情人的怀抱
温暖我一生
在这一小节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意境的创造,使诗人对一双旧手套的感激抽象化了。也就是说,只有把主观的意融于客观的境之中,意境才会浮出水面,荡漾出惬意的美感来。
由于“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所以,“在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文学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艺术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一是表真挚之情;二是状飞动之趣;三是传万物之灵趣。”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人程维的《贼》:
那人从他梦里出来
用他老婆穿他衣服
抽他香烟使他牙刷
被他女儿叫爸
那人接他手机边走边喊
我是某某你别惹我
那人吐痰大小便乘车
到单位痛骂他上司
领走工资为他办了辞职
那人刷他的卡
用他的钱
以他的身份嫖娼赌博
泡桑拿做按摩一点也不含糊
这四小节诗歌作品的手法与上面讨论的《画师》一诗相近,即重在造“境”,让“境”隐释“意”,“意”在“境”中流。这样,意境全出,我们读者也因此身临其“境”而得“意”。
那人和他情妇上床
拧女人又大又白的臀部
得罪他朋友教坏他女儿
那人理直气壮享用他的幸福
断绝他的财路
当他从梦中醒来
那人已经席卷他的一切
他向公安报案
发誓要把那人从梦中揪出拳打脚踢
他躺在床上却总睡不着
有个影子在门前一闪
他呼地冲出去大喊拿贼
大街上人们指指点点
说又出了个疯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意境理论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再现,二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这首诗歌作品的意境美。为此,在这里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写,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是诗人程维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诗意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