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丝绸之路上的西风东渐[碑林吉光]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陈根远  阅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六十多年后,唐武宗灭佛,佛教遭遇了空前的“会昌法难”。受此连累,景教教堂也被摧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遂湮没无闻。

  时间又过了近八百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初春出土于西安城西崇仁寺(金胜寺)附近,此地即当年唐长安大秦寺旧址,故碑被就近安置在崇仁寺内。这座寺院是当时西安最大的佛寺,明成化年间曾大举修缮,把它作为秦王府的香火院。现为空军西安基地(希尔顿大酒店斜对面)所在,在西安城墙玉祥门外四五里处。

  出土三百多年来,海内外学人就该碑的真伪、性质、出土的时间、地点,从语言学、神学,特别是宗教史学的角度,对该碑的内涵做了大量研究和解读。一碑之研究竟至汗牛充栋,足以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国人对该碑的研究,最早可溯至耶稣会的信徒李之藻(1565年-1630年),徐光启(1562年-1633年)亦著《景教堂碑记》和《铁十字箸》,试图从天主教的角度来解读该碑。有的学者如清代大儒钱润道,指出该碑为明时中国习利玛窦的教徒的伪撰,“以夸张其教”。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者伏尔泰(Voltaire)也持类似观点。清末洪钧(1839年-1893年)的《元史译文证补·景教考》已把景教确认为入华的聂斯脱利派并介绍了西人对“聂斯脱利”与景教碑的研究。

  二十世纪前,西方的研究者以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为主。尽管景教在中世纪不过是基督教的异端,但该碑的出土对他们来说,可谓如获至宝,因为其无疑证明了基督教在华之源远流长。他们很快将碑文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并着手解读该碑的叙利亚文部分。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两百多年,一直在崇仁寺中。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陕西做官的杭州人韩泰华访碑至此,庆幸碑刻字画完好,更造碑亭以保护,并于碑石左侧刻题:“后一千七十九年咸丰己未,武林韩泰华来观。幸字画完整,重造碑亭覆焉。惜故友吴子苾方伯不及同游也,为怅然久之。”

  韩泰华,字小亭,浙江仁和(杭州)人。清道光间官兵部郎中,至陕西粮道(正四品)。富藏古籍书画,有元人集百余种,皆传钞精本。咸丰元年(1851年),刊《玉雨堂书画记》四卷,载从唐至明80余种书画。晚年客居金陵。尚有《无事为福斋随笔》行世。

  “武林”乃杭州旧称。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这很可能是杭州古称武林的由来。“武林”又称“虎林”,据传唐朝为避高祖李渊爷爷李虎之讳而改“虎林”为“武林”。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吴子苾方伯”即曾任陕西布政使的清末大名鼎鼎的金石学家吴式芬。“方伯”乃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方伯”用作对布政使(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常务副省长)的尊称。

  吴式芬(1796年-1856年),字子苾,海丰(今山东滨州无棣)人。清道光进士,精考订,富收藏。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由贵州布政使改任陕西布政使。次年正月,抵达西安履新,八月兼署按察使。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束装北上京师,九月,补授鸿胪寺卿,十月授浙江学政。

  韩泰华来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时,他所敬重的老上级和友人吴式芬已经离开陕西五年了,看到古碑的欣喜和友人不在的怅然反映了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感动。

  不幸的是,韩泰华建亭才过三年(同治元年),太平军陈得才部由商洛入陕,与当地人民发生争斗,碑亭与寺院俱被烧毁,遂使此碑曝露旷野。据说后来消息传到北京,驻京的外国使节请求总理衙门设法保护此碑,并捐款100两银子给西安另建碑亭。但该款项到达西安时,几经克扣,只剩下5两。碑亭自然建不成了,最后只好“筑一瓦轮以覆盖之”。

  1907年5月,丹麦人何乐模(Holm)抵达西安,计划出银3000两买通寺僧,将此碑运往国外,并雇石匠用相同的石料重刻一碑以代原石。9月,复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已经完成,何乐模再度来到西安,就在其秘密商议搬运之际,消息走漏,地方当局出面制止。擅长英语的陕西高等学堂教务长王猷担当折冲之任,与何乐模交涉,终解除密约,只允许他将复制碑石运走。

丝绸之路 西风 碑林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