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红楼梦》里的“诗”生活

时间:2024-05-19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梅子青  阅读:

  《红楼梦》是天下奇书,它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命理、药理、美学、建筑学、美食等等,当然文学是其中更重要的内容,单就诗词学而言,足够广博深奥,它与小说中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息息相关。品咂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往往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比比皆是。第一回中多处以诗词画龙点睛,譬如“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道出了“通灵宝玉”的来历,使《石头记》有了出处;又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预言《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繁华落尽总归是一场空;再如“大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道尽真假互证,有无相生的道理。

  甄士隐为“真事隐”谐音,甄士隐出场,牵连出贾雨村,即“假语存”。两相对比,一个命运多舛,“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预言英莲(应怜)未来,预示甄士隐的结局;另一个攀附名门望族,仕途通达。贾雨村发迹前,曾作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一开始顾影自怜,又“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则表现出不屈服于命运的抱负,后来趁酒酣之际,直抒胸臆。“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些诗与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深化了主题。

  第一回中的诗,道尽人间沧桑,给人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听了一僧一道的传唱,甄士隐如梦初醒,抢过道士褡裢,随他们出家去了。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梦游大虚幻境,他翻开正册、附册、又附册,对那些提示人物命运的文字和图画,作者都进行了诗意表达,只不过那时宝玉年轻,不解其意,经过人生历练后他才有可能恍然大悟。

  二

  当然,《红楼梦》真正的“诗”生活在大观园,在宝、黛、钗、湘、三春及李纨的青春诗社。

  组建诗社的背景是“贾政点了学差,已经出门赴任。”在父权社会,家教严厉的大家庭,父亲缺席时,孩子们可以释放更多天性。当时宝玉不过十三四岁,宝钗大些,也不过十五岁,李纨除外,其余更小。松绑后,他们并不恣情妄为,结社赛诗在他们是一种游戏,做这种游戏的人,都不缺乏家庭教养,个人素养也不错。这说明贾府是真正的诗礼簪缨之家。

  探春的心性很高,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庶出的阴影。作者给予她高度肯定。譬如她首提倡议—结诗社,那封邀请函就非比一般。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此谨奉。”

  这封信格式严谨,主旨明确,善用修辞和典故,文采斐然。为了突出探春的清雅,作者还特意安排贾芸写了一封信,两者差别一目了然。这体现了作者的苦心。

  这是一群年轻人的游戏,玩得很有水平。一方面是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爱学习、有灵性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自唐以来,诗词变得日常,普及率很高,吟诗填词在许多人都是平常之事。

  年轻人立说立行,当日“海棠社”就开赛了。

  第一赛里有很多细节,反映了大观园里少男少女的休闲娱乐生活。

  李纨为嫂,自荐当社长,负责诗社日常事务,议定每月初二、十六雅集两次。如有人诗性大发,择时另行组织亦可。李纨推荐二丫头迎春、四丫头惜春为副社长,一个出题限韵,一个誉写监场,并立下规矩,机构制度都十分完备。

  黛玉自谦,假意说:“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这符合黛玉的个性。黛玉风流内秀,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她提议每人起个号,类似于现在的笔名,但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古代讳名。细心的读者一定知道黛玉讳“敏”,因为那是她母亲的名字,直呼其名是大不孝。民国以后名字连用,其实在古代“名”“字”“号”是有区别的。出生不久长辈命“名”,可自称,表示谦虚;“字”是成年后为了社交的需要自取的,在平辈中互相称呼,表示尊重;“号”则偏重个人喜好,在文人雅士一起活动时互称。如“坡仙”自称苏轼,黄庭坚称其“子瞻”,参加文化活动时,自称或被称“东坡居士”。

  黛玉提议起号,就是遵从这样的传统,每个人的号都带有倾向性,与心境或是情境相符。探春为“蕉下客”,是因为她居住的秋爽斋种了许多芭蕉,又因她最喜芭蕉。黛玉聪慧灵敏,一下子就想起了“蕉叶覆鹿”的典故。“潇湘妃子”与黛玉贴切,既抓住了潇湘馆的环境特征,又抓住了绛珠仙草的性格特征。宝玉央求大家给他起个号,有说“无事忙”的,有说“绛洞花主”的,宝钗说他是“富贵闲人”,最后称为“怡红公子”,大抵也是因为与情境和心境契合。

  到了作诗环节,作者看似随意,实则很用心。

  大观园第一赛诗题为《白海棠》,是李纨提议的,因她凑巧看见贾芸送给宝玉的两盆“白海棠”。题目确定后,“迎春道:‘既如此,待我限韵。’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作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一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立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这一段文字,是为赛诗限定了条件。七律,限用“十三元”韵,首句、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分别使用“门”“盆”“痕”“昏”押韵。

  写诗的过程,众“诗翁”表现不一。宝玉不够专心,始终担心黛玉完不成作业受罚。黛玉成竹在胸,“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又“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显得黛玉才情高出众人,个性也有些张扬。

  点完一柱“梦甜香”,四人交稿一共写了四首诗,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含蓄浑厚;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浪漫别致,各有所长。宝玉不在乎自己垫底,却为黛玉叫屈。李纨是社长,以她的标准评判,宝钗在第一轮中胜出。

  湘云是个急性子,错过第一次结社的热闹,心有不甘。她补咏“海棠”诗两首,又提出由她做东请大家再聚一次。宝钗了解湘云境况,把花钱的事揽过来,从她哥哥那里要来几筐螃蟹,并出主意邀老太太、太太吃蟹赏菊,过后再题咏菊花。她们俩同住一处,围绕菊花拟定一串题目:《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商定不限韵,由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诗题,可写一二首,三四首,也可十二首都写。这样自由,便于发挥。黛玉领题三首,《问菊》中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咏菊》里“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菊梦》里“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很出彩,终于力压群芳成为魁首。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满足了宝玉的心愿。

  大观园里还有两次很重要的诗社活动,一次是芦雪庵联诗,一次是桃花社填词,一喜一悲尽展才华,却也隐含了贾府盛极必衰的命运。

  三

  《红楼梦》惯用对比,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写了结社吟诗的大雅之后,接着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大俗之事。两相对比,雅则更雅,俗则更俗。绝妙的是,读完四十回,发现“诗”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凤姐及鸳鸯成心调弄刘姥姥,为的是逗贾母开心。她们除把菊花插得刘姥姥满头都是外,把重点放在“两宴”上。在饭桌上刘姥姥丑态百出。“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听完,先是一怔,接着捧腹。有喷饭的,有直不起腰的,有叫“嗳哟”的,宝玉则滚在贾母怀里,老太太笑的搂着宝玉直喊“心肝”。这一出凤姐和鸳鸯是导演,但并没有拟好台词,至于说什么,完全交由刘姥姥临场发挥。刘姥姥是个世故的老太太,她明白在大观园里她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即兴表演应当滑稽可笑,又有一定的档次。这对一个农妇而言,是一件难事。难得她在句尾用“刘”“牛”“头”,押“十一尤”韵。由此可见,“诗”在当时已经深入社会底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贾母主导。刘姥姥自知技不如人,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成为这场游戏的参与者。那些脱口而出的句子,事实上就是诗。由此看来吟诗作对,不只是大观园里少男少女的专利,也是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及丫鬟们,乃至刘姥姥的偏好。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一样有“诗”。

  谈及《红楼梦》里的“诗”生活,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那就是香菱。香菱出身乡绅之家,原本有机会读书,只因三岁被拐颠沛流离,最终成了薛蟠的小妾。

  香菱随宝钗到大观园内居住,立即想到学习作诗,宝钗笑她得陇望蜀。香菱拜见过贾母王夫人后,到潇湘馆拜黛玉为师。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大段摘录,只因为诗理诗情竟在这教与学里,分析得透彻到位。循着这样的路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诗翁”。“诗”生活,不只在《红楼梦》里,也能够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日常。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