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看电影《山楂树之恋》,对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不能接受,觉得他们的相爱怎么那么费劲,不敢说不敢做,扭扭捏捏的。
时代不同,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原本被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含蓄表达的爱情,现在许多年轻人却不喜欢。大街上,背着书包的中学生堂而皇之地手拉手、肩并肩,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地搂搂抱抱。看着学生在周记里直白地袒露对某某的爱恋和思念,只能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得太快。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春期的性萌动是正常的,但我还是反对中学生谈恋爱。美好的爱情应该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人。校园里的爱情,也许当事人认为自己遇到了今生最合适的人,但他自己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时间和地点也最合适。
美好的爱情应该是纯真含蓄天长地久的。静秋一辈子难忘老三,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老三给了她至真至纯的感情。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受到许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约束,纯真的感情只能如暗河般在地下缓缓流动。如果,他们也像现在的一些年轻人那样,肆无忌惮地谈情说爱,该做不该做的都提前做了,那么静秋也许就不会在老三离去后还有那么多痛彻心扉的回忆了。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三个徒弟跟着师傅学画,一次师傅让他们完成一份命题作业——深山藏古寺。第二天,三份作业交到师傅面前。一幅是茂密的深林中挺立着一座古老的完整寺庙;一幅是茂密的山林中露出寺庙的一角;还有一幅画的是在一条通往密林深处的羊肠小道上,一个和尚正担水前行。
我最欣赏第三幅,因为它含蓄蕴藉,切合题意又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作品留下了更多未完成情节,它能更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二次创造力。
这里面包含着一种为大众所乐于接受的美学理念——想象。想象是再创造的力量源泉,《蒙娜丽莎》的魅力也正来源于此。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的眼里也会有一千个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时而端庄秀丽、时而严肃忧郁、时而典雅高贵、时而愤怒哀伤、时而又嘲讽揶揄的微笑,一直被世人不断地思考着、猜测着、想象着,无数人为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所倾倒。
一首好诗也是这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刻意的艺术构思,一切就像山泉从心底自然流出,而后又自然地流进读者心里。长久别离,雨夜思念,重逢甜蜜,情话绵绵……无穷的想象尽在这首《巴山夜雨》中,常读常新,回味隽永。好诗总能让人去继续创造、发挥,引发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爱情是每个人必做的人生课题,能否把它做成精品杰作,全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