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滋味是什么呢?
是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的孤寂吗?
是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寞吗?
是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悲凉吗?
还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复杂深沉?
我常被这样的思乡之作打动,然而它们好像都没有真正说到我的心坎儿上。我对故乡的思念似乎还不能完全和它们划等号。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那种感觉,我只知道,想家的时候,心会痛,犹如针刺一般,让你情不自禁地按住胸口,因为只有这样,那痛才会渐趋平缓。
带领学生复习诗歌鉴赏,无意中看到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初看题目,觉得它冗长累赘,没兴趣。恹恹地往下看,只第一句,就让我眼前一亮,目光难移;再看第二句,恍惚觉得秋风瑟瑟,渐入愁肠;再看第三句,心开始隐隐作痛;第四句,只剩唏嘘感叹、撕心裂肺了。
我孤陋寡闻,在目前所知道的表达乡思的古典诗歌中,这是与我心最有戚戚焉的一个。它和先前我喜欢的李商隐《无题》中“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不能用孤寂、落寞、悲凉、复杂、深沉中的任何一个词语来评价这首诗的情感。若非给它一个词,就是——痛楚。
那是一种痛,痛彻心扉的难隐之痛,给人撕裂的感觉。
“海畔尖山似剑芒”,起句便不同凡响,把“山”比作“剑芒”,新颖独特。再小的山也不可能是剑,再大的剑也不可能成山。比喻的构成要有相似点,这“山”与“剑”的相似点就只有“锋利”了。柳宗元写这首诗是在他被贬广西柳州时,我没去过柳州,但我去过桂林,我想桂林的山和柳州的山应该是相似的吧。那里的山有突兀之意,不适合于桂林的山吧?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看之不能不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置身十里画廊,我感受到的是桂林山水的“奇、秀、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旅游中的我心情大好,看什么都赏心悦目。而当年的柳宗元政治失意,远离故乡。唐代时柳州是蛮夷之地,人烟稀少,孤寂荒凉,他眼里的山变成了一把把锋利无比的“剑”,也在情理之中。
“秋来处处割愁肠”,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北雁南飞,可是南飞的北雁也带不来亲人的消息。愁肠百结,尖山似剑,刺透心房。
“若为化作身千亿”,“化作身千亿”借用的是佛教语。佛家有“化身”之说,《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中谓佛“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这就是作者此句所本。
“化作身千亿”做什么呢?如果能化作身千亿,柳宗元要把这千亿之身一个一个“散向峰头望故乡”,在柳州,不,也许是广西,抑或是江南的所有山峰之上,都站立着他的身影。而那所有的他,一律都会面朝北方。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一个人,静静品读,肝肠寸断,心撕裂般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