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嫩江流域满族“非遗”的融媒体传播研究

时间:2022-01-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马风藤 刘熙平 王婷婷  阅读:

  (四)生产融媒体精品,开发强大的“非遗”IP

  1.依托融媒体提取和运用“非遗”符号

  满族“非遗”中有大量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类项目,通过融媒体手段提取这些项目中的元素符号并运用,有助于满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如满绣纹路、满文等都属于元素符号,可以将这些元素符号制作成动态图片、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进行宣传,还可以把提取出的元素符号融入小程序、小游戏中,如换装小游戏、养成类小游戏、闯关型小游戏,通过二维码形式向受众推广,以娱乐形式促进满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从而增添受众参与感和幸福感,实现优质有效推广。

  2.探寻“非遗”IP和经济发展融合途径

  近年来,IP剧变得极其火爆,给许多行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IP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满族“非遗”而言,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具体而独特的相关项目是其宝贵的资源,通过相关“非遗”的收集、整合、利用就能形成独创性作品及产品IP。当满族“非遗”IP在当地甚至是社会中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后,可以进一步打造IP产品,例如IP文创产品、IP影视剧等。利用融媒体手段,打造“非遗”IP系列产品,进而在融媒体平台上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三、结论

  借助融媒体实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广可以实现供需优化对接,传播效能优化。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借助融媒体平台传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双向发展​‍‌‍​‍‌‍‌‍​‍​‍‌‍​‍‌‍​‍​‍‌‍​‍‌​‍​‍​‍‌‍​‍​‍​‍‌‍‌‍‌‍‌‍​‍‌‍​‍​​‍​‍​‍​‍​‍​‍​‍‌‍​‍‌‍​‍‌‍‌‍‌‍​。既有利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又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挥多元化多样化功效,更好的满足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发展好传媒领域宣传阵地,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体现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的重视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伍丹.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21)

  [2]姜易,马风藤,孙宗辉,王婷婷.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J].文化产业,2020,(26)

  作者简介:

  刘熙平,男,汉族,黑龙江克东人,齐齐哈尔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马风藤,男,汉族,福建宁化人,齐齐哈尔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王婷婷,通讯作者,女,汉族,黑龙江克山人,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