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唐·史思明《樱桃子诗》
史思明,一个生于西域、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懂得多种语言,能征善战又诡计多端,但他大器晚成,直到四十岁才因为安禄山的赏识而升迁,后和安禄山共谋反叛,从此走上了一条争权逐利、野心昭昭的道路。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结束在唐代宗即位初期,共持续了七年。前三年主要是安禄山父子主导,安禄山父子死后的后四年,主要是史思明父子叛乱。
但有人却认为,史思明是安史之乱真正的祸首。
明明安禄山才是率先发起“安史之乱”的人,为什么史思明却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祸首呢?
2
史思明34岁那年,因为欠官府的钱不得不逃跑,逃亡过程中他误入了奚族人的领地。奚族人向来排外,于是准备杀了这个入侵他们领地的人。史思明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谎称自己是唐朝派来的使者,因此被奉为座上宾。
后来,奚王决定派遣使者跟随史思明去拜见唐朝皇帝。
史思明使用手段,劝说奚王派遣手下一位十分能干的将军,奚王同意了。
走到平卢附近的时候,史思明给平卢守将送信,言明奚王派遣的使者只是假意出使,实则想要攻打平卢。
平卢守将信以为真,杀了一干奚人,绑了奚族的将军。
史思明因此也受到了节度使安禄山的赏识,先做了个小官,后来被提升为将军。
安禄山受宠后,史思明随之升迁,有了觐见唐玄宗的机会。
有一次,史思明进京拜见唐玄宗,提到奚人这一事件,还受到了唐玄宗的赞扬和赏识。
可见,史思明熟练掌握了三十六计,玩得好一手无中生有、瞒天过海、借刀杀人的计谋,关键是还充分利用这件事为自己谋得了最大化的利益。
这个人物不一般啊!
3
唐玄宗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于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打着讨伐宰相杨国忠的旗号起兵造反,安禄山率兵南下,而史思明负责留守老巢范阳。
安禄山很快拿下了东都洛阳,并在洛阳称帝,这一系列高调的举动引来了各藩镇、郡县的关注,数个郡县纷纷举兵杀贼,致使叛军领地被分为了两部分。
史思明于是率军主动出击,拿下了被攻占的郡县,使叛军领地合二为一。
史思明自与安禄山起兵造反以来,叛军一直战无不胜,直到他遇到了唐朝大将李光弼,才在李光弼手里吃了几次败仗。
李光弼擅长防守,而史思明擅长进攻,二人在战争中互有胜败。
但史思明生性残忍、嚣张跋扈,每攻下一座城池,必定烧杀淫掠,处死老弱婴孩,所以即使他有勇有谋,也必定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唐肃宗二年,史思明率兵攻打李光弼驻守的太原,屡次受挫,并且被李光弼用“地道战”的方法大败。同年,安庆绪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安禄山,史思明也在被打败后退兵。
4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即位,史思明开始有了拥兵自立的心思。他不再听从安庆绪的指挥,还把安庆绪派来的人抓起来。
之后,史思明便假意降唐,被封为归义王,管辖河北一带。
但史思明并不甘心,仍然与安庆绪联络,并在暗中招兵买马。
不久,事情败露,唐肃宗开始怀疑、警惕史思明,于是他再次反叛,与安庆绪联手打败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十几位节度使。
叛军庆功宴上,史思明又以安庆绪“杀父求位”为名,将安庆绪缢死,自此掌握两方兵马,成立大燕国,自称应天皇帝。
至此,史思明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再也不必受人掣肘了。
5
史思明称帝后,封自己的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带着他继续南下,与他的老对手李光弼交手,幼子史朝清则留守范阳。
一次,史思明命令长子史朝义为先锋攻打宜阳,史朝义兵败,史思明为此大怒,说:“朝义胆怯,不能成我事!”想把幼子史朝清调过来辅助他,这在史朝义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芥蒂。
史思明似乎更喜欢小儿子史朝清,想传位给他。
一次,史思明下令修建三角城来存粮,负责的人是他的大儿子史朝义,三角城竣工后一直没有刷泥,史思明视察发现后非常生气,想要将大儿子史朝义和一起负责的大将骆悦斩首示众。
史朝义解释说:“士兵们太累了,先休息一下,很快就能建好。”
史思明大骂:“士兵们太累就要不完成任务吗?等老子攻克陕州,一定要杀了你!”
由于史思明一系列毫不掩饰地杀意,史朝义在史思明称帝第二年,就伙同大将骆悦等人勒死了他的父亲史思明,登上了帝位。
6
史思明被杀之前,叛军已经占领了河南、河北,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只要向南切断漕运或者向西挺进,就有极大的可能覆灭唐朝。
故而史思明临死前对长子史朝义说:“我以前言语有错,但你何不等我拿下长安再来杀我?”
可见,如果史思明多活几年,唐朝很可能提前灭亡。
史思明有谋略、有武艺,而且薄情寡义,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弱点,却又攻击性,破坏性极强。在他的指挥下,唐朝的叛乱持续时间更长,根基动摇得更深。所以有人说史思明才是“安史之乱”真正的祸首,如果他多活几年,唐朝就没有后面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也正是史思明的薄情寡义害了他。
他反叛唐朝,反叛安庆绪,最终也遭到了手下将领的反叛;
他烧杀抢掠,无所顾忌,连自己的儿子都想杀,可见对待其他人更是凉薄。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不需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是最重要的,没有他人的支持,最终很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