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封建论

时间:2024-07-20    来源:馨文居    作者:柳宗元  阅读:

  【原文节选】

  天地果无初②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③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④。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⑤鹿豕狉狉⑥,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⑦。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⑧,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⑨,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

  ①封建,是指我国历史上“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安史之乱后,统治一方的藩镇以封建作为分裂割据的理论根据。柳宗元写成这篇文章,批驳封建理论,宣扬郡县制的合理性,实际上是要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局面。

  ②初:开始,这里指人类的起始阶段。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③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

  ④势不可也:势,客观形势,即当时的实际情况。

  ⑤榛榛(zhēn):草木杂乱的样子。

  ⑥狉狉(pī):兽类成群奔跑的样子。

  ⑦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出自《荀子?劝学篇》。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⑧方伯、连帅之类: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连帅,十国诸侯的首领。《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

  ⑨是故有里胥(xū)而后有县大夫:里胥,里的行政长官。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县大夫,县的长官。

  【翻译】

  天地是真的没有初起阶段么?我没办法知道。人类真的有初起阶段么?我也无法知道。可是,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回答说:“有初起阶段的比较接近事实。”用什么来证明它呢?从分封建国的制度就可以证明。那分封建国的制度经历了圣王尧、舜、禹、汤、文、武都没能废除。并不是他们不想废除它,而是形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是人类的起初阶段吧?没有起始阶段,也就不可能有封建制。封建制的出现并不是圣人的意愿。

  人类的起始阶段与万物一同生活。那时,草木杂乱丛生,鹿、猪等兽类成群地奔跑。人类不能像兽类那样搏打、撕咬食物,而且没有毛羽可以御寒,不能够供养自己、保卫自己。荀子说过:一定要借助外物来为人类利用。借助外物的时候一定会发生争斗,一旦不能停止,一定会在他们中间找到能够判断是非的人,并听从他的命令。凭他的才智和聪明,服从他的人必定有很多。他告诉人们哪些是对的,假如他们不悔改,他必定会痛责他们,然后惧怕他,因此,君长、刑法、政教就产生了。所以住在相近的就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群落。分成群落后,群落之间的争斗必然会更厉害,争斗得更厉害就会有军队县大夫。又有更大本事的人,各个群落的首领又聚在一起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他们的部属,于是有了众多的诸侯。那么他们之间争斗的规模更大,又有才德更高的人,众多的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他们的封地,于是有了方伯、连帅一类的人。那么他们之间争斗的规模又更大,又有才德更高的人,方伯、连帅一类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人民,然后天下听命于天子一人。因此,有了里胥然后才有县官,有了县官才会有诸侯,有了诸侯才会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才会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中有道德的人,死后必定会寻求他的后代并尊奉他为首领。所以封建制的产生并不是圣人的意愿,是由形势决定的。

  【原文节选】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①,邦群后②,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③会同,离为守臣扞城④。然而降于夷王⑤,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⑥,挟中兴复古之德⑦,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⑧。陵夷迄于幽、厉⑨,王室东徙⑩,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比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初,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解析】

  ①设五等:周朝时,根据诸侯封地的多少,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邦群后:邦,诸侯的封国,这里是分封的意思。后,君主,这里指诸侯。

  ③朝觐(jìn):古代诸侯拜见天子时,在春天为“朝”,秋天为“觐”。

  ④扞(gān)城:屏障。扞,盾牌。

  ⑤降(jiàng)于夷王:降,这里指下传。夷王,指周夷王,名燮(xiè),西周的第九代国君。夷王为诸侯所立,所以他“下堂而迎觐者”。而按周朝的礼节,天子只在堂上会见朝觐者。

  ⑥宣王:周宣王,名静。西周第十一代国君。

  ⑦挟中兴复古之德:中兴,周宣王曾经部分恢复西周王朝的权威,史称宣王中兴。复古,指恢复武王、成王的雄图大业。

  ⑧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鲁武公带着儿子括、戏朝见宣王,宣王指定戏为鲁武公的继承人。武公死后,鲁国人杀掉戏,改立括为国君。

  ⑨陵夷迄于幽、厉:陵夷,逐渐衰败。幽,周幽王,名宫涅,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被犬戎杀死在骊山。厉,周厉王,东周第十代国君。

  ⑩王室东徙:幽王死后,平王即位,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问鼎之轻重者有之:鼎,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史记?周本记》记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驻扎在东周的边境,派人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楚庄王的意思是要取代周。

  射王中肩者有之:周桓王攻伐郑国时,肩上被射中一箭。

  伐凡伯、洙苌弘者有之:伐凡伯,周朝的大臣凡伯出使楚国,归途中经过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南)遭到戎人的袭击,凡伯被活捉。洙苌弘,晋国贵族范吉射与赵鞅相攻,周大夫苌弘支持范吉射。后来范失败,赵鞅因此责问周王室,周敬王迫不得己杀死苌弘。

  末大不掉:出自《左传?昭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大不掉,即尾大不掉,形容诸侯的力量很强大,周天子指挥不了他们。

  陪臣之邦:陪臣建立的国家,这里指韩、赵、魏等国。周朝时,诸侯为大臣,诸侯的大夫为陪臣。因为韩、赵、魏等国的国君都是诸侯的大夫,所以称为陪臣之邦。

  国殄(tiǎn)于后封之秦:殄,灭绝。后封之秦,秦原是一个附庸小国,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会,诸侯的都城郡邑,郡县。秦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成几十个郡,废除了分封建国的制度。

  都六合之上游:六合,指上、下、东、南、西、北,与天下同义。上游,指秦都咸阳,处在西北的高地上,居高临下,好像在河流的上游。

  负锄梃谪戍之徒:指陈胜、吴广等被派往渔阳的戍卒。

  立宗子:宗子,正妻所生的长子,这里指皇室子弟。

  困平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韩王信叛汉并勾结匈奴,刘邦率兵讨伐。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围困了七天。

  病流矢:汉高祖十一年,刘邦率兵镇压淮南王英布,被乱箭射中。

  陵迟不救者三代:陵迟,逐渐衰败。三代,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三代。

  谋臣献画:指贾谊建议汉文帝把一个诸侯国分成几个小国,分给受封者的子孙。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诸侯国的封地。主父偃建议汉武帝让诸侯王把封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些都是削弱诸侯国的谋略。

  桀猾(jiehuá):指唐中期藩镇割据造反。

  【翻译】

  那尧、舜、禹、汤的事情离现在已经很远。至于周朝的事,知道的却很详细。周拥有天下后,像切瓜一样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分封后,各个诸侯星罗棋布,散布在天下,如同运转的车轮,车辐都集中在轮轴上,要聚合时就进朝去朝见天子,离开后就成为守卫城市的大臣。可是后来传到周夷王时,周夷王却破坏了礼制,损害了天子的尊严,走下宝座去迎接进见的人。到了周宣王,凭着复兴周初的道德风光,南征北伐的雄威,最终不能决定鲁侯的继承人。西周王朝的势力继续衰落,到周幽王、周厉王时,国都遭到少数民族的攻击,被迫迁到洛阳,而且把自己降到诸侯的地位。从此以后,有打听九鼎大小轻重的人,有射中周天子肩膀的人,有袭击周天子的大臣凡伯、迫使周天子诛杀苌弘的人。天下都在背离周天子,没有把天子当成天子看待的观念了。我以为周朝失去实权已经很久了,在诸侯之上徒有一个天子的空名罢了。那难道不是诸侯太强大了,尾大不掉的过错么?随后,天下分为鲁、齐、秦、晋、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国,后又合为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周王朝的威信分在各个诸侯王所建的国家里,并灭亡在最后分封的秦国手里。可见周王朝的衰败灭亡的起因,是由分封造成的!

  秦占有天下,以诸侯的都城为中心,设置郡县,废掉诸侯、设立郡守县宰,据守天下形势险要的地方,首都设在地势最好的咸阳,控制着全国,紧紧地握住统治大权,这是秦做得对的地方。没过几年,天下大乱,是有缘由的:频繁地役使天下百姓,残暴地施行严酷的刑罚,刮尽百姓的钱财。那些肩扛锄头,被罚去防守边地的人,彼此相视,连合起来,大呼造反,跟随他们的人成群结队。那时只有反叛的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面怨恨朝廷而官吏却畏惧朝廷。天下的百姓互相应和,杀死郡守,劫走县令一齐起来造反。错在激起了百姓的怨怒,并不是郡县制的罪过。

  汉拥有天下,纠正秦的偏差,沿用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把土地封给王子、宗室、功臣。几年内,朝廷忙于奔救百姓的性命,医治战争的创伤而没有空闲。汉高祖为讨伐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为平定英布的叛乱被乱箭射伤。王室日渐卑微已有三代。然后,才有谋臣出谋划策,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安分自守。可是分封建国的初期,设郡县的占了一半。当时只有造反的封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也就得到了证明。继汉朝以后称帝的,即使超过百代也可以看出郡县制的正确性。

  唐朝兴起,设置州县,任命刺史、县令,那样做是很适宜的。可是仍然经常有凶残狡猾的人起来作乱,危害一方。过失不在于州县制而在于兵制,当时只有反叛的将军而没有反叛的州县。可见,州县制度,确实不可以革除。

封建论

古诗风韵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