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徐恩芳:助产

时间:2023-09-26    来源:馨文居    作者:徐恩芳  阅读:

  01.首次接生

  1970年8月中旬,我趁工作调动之隙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亲。到家不久,姐姐将要临产。我让她进城住医院分娩,她不去。她说自己已生过几胎了,不会难产的。我姐硬让我来给她接生。她曾是乡里培训的接生员,有多年接生经验。

  她以新式接生法与乡村传统接生法相结合给产妇接生。她教我如何消毒,如何扎、剪脐带;如何检查胎盘的完整无缺等。

  在她临产那天下午,我紧张地准备各种用品用具;先把剪刀、粗棉线、小瓷盆等放进锅里蒸好备用。她仍以新老结合的方式生产,即坐着生,坐的是小板凳,不再是坐在土坯上生产。她拒绝产妇躺着生产的新办法。她接受了新的内容是:断脐带是用消过毒的剪刀,不再用高粱秸的篾子来割;扎脐带用消毒棉线。

  我在大学读书期间,虽然从邻校蚌埠医学院借看过《人体解剖学》《妇科学》《产科学》《儿科学》等课外书籍;对助产有点纸上谈兵初级知识。但是,没有实践经验。这是我第一次接生,心里非常紧张,紧张得满头大汗。

  在婴儿头露出的那一刻,我的心脏跳到了嗓子眼、使得我气短,眼前发暗,大汗淋漓,有些虚脱感。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存住气、镇静,千万不可惊慌。常听老人说:“接生婆进产房,手托两条命。”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那天姐夫在家,他是第一次亲眼见自己的孩子出世。也是心惊肉跳、紧张万分。

  我那次接生经历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俗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出现什么不顺状况,得不到及时救治,就是人命大事。的确令人不寒而栗。

  那时农村通讯、交通运输等,不像现在方便快捷。上世纪70年代初,我的老家农村尚无平板车。村子里送急诊病人去医院看病,都是用单人床抬病人去就医。到了80年代末,老家的农村才有了平板车。当时板车用途很广:不仅代替了牛车,有时还当花轿使用。

  好在姐姐分娩顺利,母婴平安。婴儿健康、正常。我唯一一次亲手接生的小宝宝长大后,读了大学。(她的独生儿子已于2016年考取第二军医大的本、硕、博八年连读。)

  02.板车抢险

  1970年8月下旬一个星期日,午休刚起,听到楼下邻居直着嗓子喊我:“徐会计!徐会计!快来!”宿舍楼是两层,我住楼上,楼下住的是比我高一届的同学许xx。他妻子很年轻,爱唱歌,平日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可听到其歌声。(当时财贸学院教职员工被下放到灵璧县霸离人民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邻居多是留守家属及老人小孩。)

  听到她的叫声,我赶忙从二楼一步两梯下楼,到她家,见她坐在床边绘声绘色地说:“我午睡起床,听见‘啪’的一声,你看我要生了,咋办?许xx外出办事去了。”我一看,她穿着紧绷绷的短裤,羊水顺着腿朝下流。我说:“你别急,我尽快把你送到医院。”

  于是我急急忙忙跑到学校食堂借来平板车。学校食堂距宿舍楼约有两三百米。那时食堂里买米买菜的平板车,可给大家解决许多运输问题。如教职工买煤球、去车船站接送老人小孩、送急诊病人等,都是用食堂里的平板车救急。就连去车船站迎接入学新生也是用板车。

  我在板车上垫一张灯草席,让她躺在草席上,又给她盖上床单,拉着车就跑。一口气跑到最近的蚌埠医学院附院门诊部;不料,星期日门诊部半休。我只好拉着板车往较近的蚌埠第二人民医院跑。

  从医学院门诊部出来刚跑一百多米远,即在国强路与凤阳路交叉口,距二院还有二三百米远的路程。她可嗓子哭叫:“不行了!不行了!”我回头一看板车的席子上往下淌血。胆颤心惊的我啥也不顾,一直往医院跑。心想到了医院就有救了,在路上太危险了。好在那时马路上没有车,人也少,我跑得也快。

  到了二院门口,有人主动帮助送到妇产科。几位医务人员急忙快速、有条不紊进行处理:有人剪开绷得紧紧贴身短裤,取出婴儿抢救;有人把产妇搬到产床上等待衣包胎盘产出,她也不再哭叫了。婴儿经过抢救无效,医生说是短裤太紧把婴儿闷死了。

  此时,许xx也赶到医院,一听说婴儿死了,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医生吵了起来。我没有时间去劝解许xx、叫他应先去安慰妻子。

  我必须赶快把平板车送还食堂。回到学校院里,不顾头发滴水、汗水湿透衣衫,快速用自来水把平板车上的血迹冲洗干净后,还回食堂。

  多日后,许妻跟我说:“当时如果听你的话,把短裤脱掉就好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03.卡车救急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1971年2月13日,即元宵节后第3天的深夜,江淮大地,北风怒吼,漫天飞雪。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冬夜两点多,对门邻居洪老师的爱人出现即将分娩的征兆。把洪老师急得团团转,满头沁出汗来。若是在白天,他可以像其他老师一样,到食堂借平板车去排忧解难。而此时此刻是一个风雪交加、寒气逼人的严冬深夜。没法找到食堂里的师傅、借到板车送妻子去医院。

  他急中生主意,喊我爱人一道去找我的老乡、学院的司机董师傅,请求他开大卡车(学院有一辆小轿车,若动用,须院长批准。)把临产的妻子送往市医院。

  董师傅是安徽财经大学1958年建校时的元老。全家五口人住在老校女生宿舍楼东墙屋檐下搭建的极为简陋的披厦里。大雪厚厚地堆盖住董师傅家那低矮的披厦上。

  董师傅听到我的喊声后,从热被窝中立即起来。当头戴防寒帽子的董师傅迈出披厦的家门,踏着厚厚的积雪径往篮球场东边车库走去时,当大卡车发出的嗡嗡声响和射出车灯的亮光时,我们的心震照得热乎乎的。

  感谢开车的好心人,风雪沙沙吹打在我们的头脸上,心底里确暖暖的,脸上绽放出感激的笑容。

  当时我是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孕妇,爬上大卡车的驾驶室里,护送着临产孕妇。

  两位孕妇的丈夫站在卡车后的车箱里,一同冒着狂风暴雪前往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产妇入院后,顺利产下一个健康漂亮的宝宝。

  抚今思昔,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老家颍上县,如今也创办了好几所科室齐全、规模不小的医院。各乡镇都建了医院。行政村也有了卫生所、卫生室。县医院还备有120急救车。

  我国大城市还有了120直升飞机。现在无论是城市、乡村,其孕妇、产妇、病号等,不再为就医交通而为难了。

青葱岁月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