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甲:补偿款能不能按时足额到位?
村民乙:没有地了,以后的就业问题政府会咋考虑?
村民丙:安置小区的房子不知道质量咋样?
镜头推近市政府的办公楼,特写出一个大大的国徽。画外音响起,是一个厚重沉着的男声,音质颇有央视男主播郎永淳的味道:如何让他们能因南水北调的征迁而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是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
征迁——念叨着这个词,我忍不住微笑。拆成了征,换得好。
一个国字脸的男人很显赫地出现在屏幕中央,胳膊放在阔大的老板台上,前方对插着两面国旗。屏幕下方淡入的一行字标明着他的身份:副市长。他的眼神稍微有些游离,显然是在瞄对面的提示板。不过声音倒是很铿锵:都说征迁工作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我想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哪个角度上去看。只要我们不把征迁工作看作是和群众利益对抗的过程,而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我们服务群众的过程,看作是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合理诉求,实现刚性政策,柔性操作,我想,我们的征迁工作就一定能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征迁!
“吃菜,吃菜。”王强热情地给我递着筷子。厨房门响,女人又端出一盘蒜薹炒肉片。
“喝点儿?”王永也道。
“不喝。开车呢。”
“哦,那算了。”
无话。王永手端酒杯,看着电视。我也继续看电视。此时的音乐突然轻快和紧张起来。画面上,工作人员笑容满面地来到村民家中,拿着本子记录村民的财产情况,用照相机拍照,将宣传册页分发给村民;微机室里,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打开相关页面,关注网民们发表的关于拆迁的帖子和言论;律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村民家,向村民展示律师证,并向村民递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册页和书籍;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村民们正在参加“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班”……
同步画外音:时光荏苒,沉淀在移民心中的是深情的记忆。人间有情,政府奉上的是一片赤诚熨帖的心意!这些笑容绽放的诚挚,这些身影传达的深情,这些脚步丈量的意志,所有的政策和措施传达出的决心,都如一条条无形的渠道,将政府的爱民之水引向家家户户……
接着又是记者采访。被采访的村民是一个中年男人,很瘦,眉眼都透着紧张。
记者:请问,房子的补偿款是怎么补的啊?
村民:有政策呀。你看,这上头写得明明白白的,(展示宣传页)砖混的是701元,附属房是274元。俺家的是砖混的,是701。其他这些附属房都是274。
记者:还补了什么?
村民:有啥补啥。有个来路的都给补。这院里的围墙,一平方补40。要是土围墙的话是26块。水池一个165,门楼一个500。一个灶是165,压水井是450,有线电视费和接受器安装费加起来是200,电话还有移机费,是100。就连粪池都补110呢。要是有牲口的话,牲畜栏一个补165。
画面一一显示:水池,门楼,灶,电视,电话,围墙……
记者:这些价钱中不中啊?
村民:中,咋不中?!听说目前是咱国家最高的补偿标准了。比以前的补偿标准高出好几倍哩。
记者:您对补的标准满意吗?
村民:满意。可满意!
随后是一个城中村支书书记的发言:作为焦作人,服从国家的安排,服务好南水北调的大局,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政府的措施这样得当,没啥可说的,搬!
看到此处,我们三个纵声大笑。
接着说的是安置小区。画面上呈现出13个安置小区在地图上的位置,镜头推近,是13个安置小区的全景规划图。若干群众在研看规划设计图,若干群众在研看户型,若干群众在工地现场查看建材,若干群众在看楼盘的分配表……
记者采访。
记者:觉得这房子怎么样?漂亮吗?
村民:美气得很!比老房强多了!
记者:按标准一人多少平方米啊?
村民:生活安置用房是每人25平方米,生产安置用房是每人15平方米。
记者:啥是生产安置用房?
村民:就是门面房。政府为我们以后的生活考虑,除了给每人25平方米的生活用房之外,再给每人15平方米的生产安置用房,到时候,我们可以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