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顾名思义,即"相邻而居",左邻右舍,上邻下舍也。中国人自古至今都很注重邻居,认为选择好的左邻右舍,比自家建堂筑舍还要紧,希望邻里和睦,体谅互助,乡里平安,得天伦之乐。白居易的诗里也写道:"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我出生在农村,二十一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我们的村子七八十户人家,皆为陈姓。左邻右舍、祖祖辈辈流的是同一根脉里的血。大家聚居一处,外无围墙,内不锁门,每天进出,低头不见抬头见。每家每户几口人,多少男女老少,性情、爱好如何,乃至收入情况,几乎了如指掌。农活干完了,几家人聚在一起,搬桌置椅,煮水冲茶。男的聊些庄稼,说收成情况,也谈国家政策;女的拉家常,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到了吃饭时间,则有人端着饭碗去邻居家边吃边聊,遇到有好的菜,还不客气地往碗里夹几筷……
后来,我觅得一次机会,到了城里工作,在南宁市古城路团区委大院上班。院子里有单位有宿舍,虽然是杂姓,工资与级别有高低,但好歹是同一个"系统"的员工与家属,一个院子里的人闻着煤气与厨房的油烟味上班,着实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待慢慢积攒一点钱了,我结束了在城乡结合部租房住的日子,在安居小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刚开始时,小区里只有老城区的拆迁安置房和少数商品房。后来,陆续有了公租房、廉租房、直管房,真正是"五房杂陈",人员也是"鱼龙混杂".小区想召开一次业主大会都不可能,除了每年中秋节游园和每晚的广场舞现场外,平时难得见到十个以上的人聚在一起。小区里各种各样的车辆随地停放,且数量已多过了居住人数。大大小小的狗,随地大小便。最近,两个相邻又相安无事的小区,硬是被强行推倒围墙,在中间修了一条大道。我家的楼上在这二十二年里,至少换了十户人家,其中有三四户还是因为严重扰民上去吵架见过两三次面,其他的皆对面不相识,形同陌路。
记得曾经读过一本书,是某小区居民共同写的,每人一篇散文,描绘的是其住在该小区里美好温馨的感受。读了那些文章,我发现,那些感受最深的人,就是对小区里每一个细节体悟最深的人。原来,一个好的小区,其一花一草、一亭一廊,一个空间、一汪水池,一个QQ群与一场野外烧烤,皆能体现邻里的和睦,突出人文的理念,彰显生活的质量。
2017年,我在一处小区买了一套近四室两厅的商品房。记得去看房时,我恍如走进一座茂密而静谧的森林里。周边有银行、饭店、超市、幼儿园和学校等,应有尽有;离地铁站走路15分钟,离高铁站开车5分钟路程,我当即就决定买了,半个小时之后,就交了一万元定金。接着,去观赏他们的样板房,简洁、清新,又不失淡雅,便决定连装修也交付给他们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转眼就住进来了。很快就零零星星收到一些要求加微信的手机短信,个个彬彬有礼,都说与我是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为了便于互通信息,将来彼此有个照应,大家成立一个微信群。小区里除了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还有各种文明举止的提示牌,再看着小区外近在咫尺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想像着此后半生可能将在此度过,心里平添了几许安宁与妥帖。于是,开始养成每天在小区锻炼的习惯,进出时想着节约用电与公共安全,顺手关灯、关门。而且,不由得想着楼上楼下的何时也搬进来,真心期待着是与我有同样要求的"美邻",不管来自何处,大家会因相识而相知,因亲热而亲近,因在乎而在意,因至纯而至真至贵。
其实,悠悠岁月,邻里之间,传递的都是平民人家的情感,延伸的都是平头百姓的喜乐,呵护的都是平常人生的幸福。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