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海市使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神魂颠倒。但是,它难得一见,见了,又极难言传。
1985年7月24日,我来到长岛县跎矶岛,夜间下了一场大雨。25日、26日两天阴天,但满天一片白亮。大海也是白色的,平得不见波纹,像漠漠平野。细看时,“平野”上有大河、小河,有大路、小路,真真切切。岛上的山头、村庄、树木,在这样白亮的天、白亮的海的辉映中,呈现悦人的柔和。雾,乳白色的,淡青色的,间或也有浓黑色的,倏忽飘过,乍合乍开。合时,扑面而来,海腥味清鲜鲜的,脸上一阵湿润润的凉;开时,再现的山海别是一个模样。开开合合,人不知是现实还是梦境,头脑有一种醉样的眩晕。
26日下午5时,在岛子西端亲眼目睹了一种奇观。西面海中有一座铁石铮铮的高山岛,一团亮云将它托起,山没了根,虚在白云中,峰尖变成了朦胧的深灰色,海阔天空一片空溟中,高山岛变成了小巧的盆景。只是真的盆景绝没有这样的云雾天色做装点。托浮着岛子的白云,上升成一条亮线,恰恰缠在半山腰,越看越像一条环岛公路。路两边密密的两行树,树冠枝头银白,活似北国冬日的树挂。岛北一小礁,几乎淹没在云雾堆里,只露一点儿,仿佛在活动。岛南两礁稍大,植根云中……一阵阵轻纱似的雾从岛前飘过,岛上白云幻出的景物却静静地,一动不动。
第二天来了消息,说是26日傍晚,跎矶岛北面的大钦岛海上出现了海市。推算时间,正是我坐看高山岛云幻那一阵子。
跟踪着海市,我到了大钦岛。8月3日,见着了当地中学的老师。难得他头脑冷静,海市发生时,他记录了时间,又作了图画,说起来有根有据。
7月26日下午6点,他从学校步行回家,发现岛西面海上出现海市,近海处白蒙蒙一派烟雾,烟雾上部一线亮色,线之上,一溜山峰,连绵牵扯,大小6个,青灰色,极清晰,样子很像航海归来从茫茫海水中冒出的陆地身影,低低、长长,列在天际。最左边的山坡上,黑影幢幢,有人说是树木,有人指为云雾。约5分钟后,群山摇动,变化,于原来一列山峰的右端,又突起一个更大的、圆圆的山头,与原先的一系列山峰之间隔着云雾,似连非连,山半腰环绕一缕云带,乳白色中,隐隐透露橘红。在场的人啧啧称赏:“俊,俊!真俊!”
新出的山上,南坡也有幢幢云影,好似有树木,正一枝一叶现真形。众人正注目,忽觉这山悠悠地移近来了,好似赶前几步就可以走进去。惊异未定,那山又飘飘远去,飘忽远近几个回合,人人目眩,都顾不得南山坡上或树或雾有着怎样的变化。
距海市初出约10分钟后,于二次出现的山峰之右,再出两峰。峰在白雾中,无根,山下的白雾飘忽不定,山亦随之忽大忽小,做瞬息万千之变。两峰之间,云烟滔滔,滚滚翻腾,使两峰始终不能相连,右一峰大而高,左一峰略小,顶圆。也是在左峰左侧从无到有现出黑影,渐变清楚,终于使人人都看出那是一片树林。紧接着,晚出的两个山峰印出了倒影,同在白云中,中间一线分割,一样清楚,一样的动动摇摇……
至此,先后出现的9个山峰,同存并在,或有根,或无根,或相连,或间断。只有第二次出现的山峰有云带,只有最后出现的两峰有倒影。
约17分钟后,群峰在变化之中徐徐下沉,沉入海底,天海之间唯余烟雾阵阵,云浪层层。
这次海市,图像也是一抹山峦,中间有两个对峙的山峰。二峰之间,一处小山洼,洼里一条小溪,曲曲弯弯,潺潺闪动。山上树木极多,枝干历历在目。观众之中,有一位战士,见海市出现,急奔回营房,呼喊战友来目睹奇观。他刚离去,景象即慢慢下沉。在场的人都说:“待他喊了人来,光景早没影儿了!”不料众战士来到时,海市像有情有义一般,复冉冉升起,展容良久。有人突然觉悟,跑回去取照相机,再回来时,市景沉海,再也不肯上来。又像一个明白“遗憾艺术”的大师,故弄了一节玄虚。
目睹耳闻之后,方知这海市非但见到不易,见到了,照它,画它,写它,说它,也都不易,形象容易明白,环境很难明白,气氛、心境、微妙的感受简直不能明白。苏东坡写不出雾中的庐山,他说:“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说看海市,怕是连身在何处也表达不出。
缥缈的海市永远在神秘中显现它的空灵变幻的美。
温馨启迪
作者记录了海市蜃楼的美,用自己的心把这种美通过形象、贴切、清新、恬淡的文字传染给了读者。文章结尾更深入一层,写到海市的“五不易”,又将这“五不易”与苏东坡诗中的“身在庐山”的感受作对比,更突出了海市空灵变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