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
朝阳沟欢快喜庆的唱段,河南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尤其这段是河南城乡婚礼现场必播的乐曲。即使许多家庭请礼仪公司操办,洋气十足,仍会回荡这一段。恕笔者偏爱,我认为,豫剧朝阳沟若论剧情贴近老百姓,若论唱腔优美动听,艺术性、民族性、人气指数,从1958年公演,至今,没有任何一部现代戏曲超越朝阳沟的威望和成就。
1963年拍摄成戏剧电影,蜚声大河上下;1964年元旦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下里巴人乡土戏,一跃成为了艺术殿堂的经典明珠,60多年白驹过隙,朝阳沟久唱不衰,常演常新,梨园佳话,创造了一部经典的戏剧奇迹。 河南登封大冶乡曹村距离郑州20公里,位于中岳嵩山余脉,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村民爱听戏、爱唱戏,是个有名的“戏窝子”,海连池演唱的传统曲剧《卷席筒》,小仓娃唱词:我家住登封小县,25里曹家村,唱的就是这个村。1957年豫剧院三团把曹村选定为生活体验基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鱼水不分的亲密关系,正是凭着农村深厚的生活底蕴,1958年大跃进年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兼三团团长的杨兰春7天时间创作出了“朝阳沟”,而触景生情很快进入角色的演员们,立即把一个个剧中人饰演得性格鲜明,生动真实,因而,赢得城里大妈、农村老汉、青年男女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革命战争年代,杨兰春是豫西皮定均八路军抗日部队的文工团团员,在一次伏击鬼子的战斗中,他的23名战友壮烈牺牲在曹村的山丘上,唱词“看看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银环同志,你抬头山上看,什么人坚守阵地,朝阳沟一寸土、一寸地,鲜血浇染……”表达的就是杨兰春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此外,笔者的企业曾是郑州市的大型国企,上世纪80年代我们厂工会和村里达成协议,我厂垂钓爱好者在朝阳沟水库钓鱼免费,朝阳沟水库鱼肥虾美,名闻遐迩,“那水库里养的鱼呀,一条五斤”二大娘唱的就是朝阳沟水库。我不钓鱼,但几次慕名和钓友们乘车前往,希望邂逅剧中人物的原型,那些年银环任大冶公社任计划生育主任,不在家住,访而未果,成为遗憾。以后杨兰春根据银环计生工作的素材,创作了《朝阳沟后传》,仍由原班演员任各自角色,成功演出获得了改革开放后现代戏的国家级大奖。
朝阳沟首场演出,因为时间紧迫,报幕时剧名还未拟定,村头有座朝阳寺,杨兰春驻村劳动经常庙前经过,灵感一瞬,脱口而出,这出戏便有了剧名,杨老真诚地说:“没有登封曹村,就没有豫剧朝阳沟”,确实,河南的乡音乡情乡韵,养育滋润了这朵登封田野里的“油菜花迎风摆,蝴蝶飞舞”,艳丽而夺目。
朝阳沟演出走红后,约定俗成人们开始把曹村改称朝阳沟(大队),1974年在社员们的一致要求下,经有关程序批准,正式命名为朝阳沟,并载入地方史志。 登封不仅有俊俏嶙峋的嵩山风光和名播海外的少林寺,而且具有丰富的地下蕴藏,改革开放后朝阳沟的耐火材料、磨料磨具、棕刚玉矿采以及山区特产加工等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凭借朝阳沟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广阔,朝气蓬勃。连“银环”都通过法律注册成了商标,别人谁也无法套用了。朝阳沟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来这里旅游,你可以在杨兰春文化园探秘台前幕后,登高银环亭俯瞰青山绿水,森林公园聆听“什么鸟枝头叫唤”,发现“小野兔东奔西跑”,然后,杨兰春之墓鞠躬致敬缅怀祭奠。同时,朝阳沟新村鳞次栉比的小楼农院,还能真切感受新时代美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1920年杨兰春出生在河北武安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列江村的小山村,仅十几户人家,藏在大山深处,偏僻封闭,但因祸得福,返璞归真,原始生态保留得自然完美。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成为时尚,并培育成了经济产业不断在做大做强。武安隶属邯郸,古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没有主见的人,模仿他人,而丢掉自己长处,结果一事无成。但勤劳智慧的杨老故乡人,没有亦步亦趋河南朝阳沟,靠民营企业发展致富,而是借助经典戏剧独特的魅力,大力开发旅游,把朝阳沟文化做的声名鹊起,有声有色。村里有栓保父母家、栓保银环旧居、巧真旧居,典型的上世纪农院农宅,令怀旧旅游流连忘返,而每天播放的朝阳沟唱段,婉转悦耳,又让游客浮想联翩。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现在已经开发成为了4A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其中有戏迷铁粉,来寻找戏曲里的感觉,有闲情逸致,来享受“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的秀丽风光,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旅游经济红红火火,2004年村名更名为朝阳沟,河北朝阳沟因此也走上了致富路。
但是,两地朝阳沟多年来却为谁真谁假各持己见。其实,戏剧朝阳沟是文艺作品,糅合了两地的山水风光,糅合了两个村子的人物原型,例如银环,河南的虽然确实与剧中人同名,但是个回乡知情,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杨兰春曾与她同挑水抗旱,同锄地劳动;河北的是山东菏泽市的女知情,杨兰春从未谋面,杨兰春的姚姓发小,和女同学是恋人,双双下乡来到小山村。因而,剧中的银环,既有河南的形象又有河北的故事,合二为一,才塑造出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和妙趣横生的戏剧情节。诚如鲁迅言,文艺作品原型,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拼凑起来的角色。两地朝阳沟没有真假之分。
众所周知,南阳与襄阳卧龙岗之争持续几百年没有定论,有幸杨兰春健在,2006年10月老人通过郑州晚报记者一锤定音,声明说:“如果《朝阳沟》的名字,能够给两地带来好处,有利人们生活,河南河北都可以用。”2009年6月2日老人在郑州不幸逝世,享年89岁,遵照遗嘱骨灰分别安放在两地朝阳沟。一出朝阳沟,两地故乡情,无论两地朝阳沟人还是全国亿万戏迷,都被杨老的崇高精神和宽阔胸襟深深感动。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为两乡?从此,两地朝阳沟南北呼应,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中,携手并肩亲如兄弟共谋发展。我想,假如杨老在天有灵,一定由衷欣慰。
今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130周年诞辰,媒体记者在郑州郊区的老年公寓,采访第一代栓保、著名豫剧艺术家王善朴,93岁高寿老人,精神矍铄,语速虽慢,可浑厚的栓保道白腔韵味尤存,老人说:“我一生总结了四句话,一,共产党毛主席是我再生父母;2二,观众是我衣食爹娘;三,杨兰春是我良师益友;四,朝阳沟是我第二故乡(王善朴出生豫北清丰)”。老人回忆1964年元旦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情景说,毛主席走上舞台,全体人员激动地鼓掌,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说,祝贺演出成功!银环饰演者魏云紧张地竟然说,俺,俺,都不会演戏。走过银环妈饰演者杨华瑞,毛主席打趣说,不要蹦那么高嘛。她忙不迭说,中,中。毛主席摆摆手又诙谐说,艺术高于生活么。事后我们琢磨毛主席的话,演出很受启发。
演出之后,人民大会堂招待我们,4菜1汤,最后是鸡丝挂面,大会堂管理人员告诉大家,这顿饭是毛主席请你们,没有用国家的钱,是老人家用他的稿费支付的。剧组人员激动不已,王老说,只要回忆起来,我就感觉那鸡丝汤仍唇齿留香,至今呐,再也没有吃过那次一样的好面。王善朴老人沉浸在幸福之中。59年过去了,毛主席的光辉仍然温暖着戏里戏外的朝阳沟。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听不完看不够胜利的消息。且看新的历史时代,两地朝阳沟各显本领,在山水大地描绘着最新最美的壮丽画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