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腹地的麻城东山,一到冬天,大雪封山,当地人就启动了慢生活模式。
东山人的冬天,是吊锅煮菜的香味,熏染出来的。 山地寒冷,饮食是需要温度的。早在几千年前,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冬天里,东山人就利用吊锅煮菜。
吊锅是别有特色的:其一环境温馨祥和,待锅里咕咕冒了热气,透出了鲜香之气,一家人便围锅而坐,喝酒的喝酒,吃饭的吃饭,其乐融融。其二食材都是自己家一年里慢慢的积累,正宗吊锅的食材非集市采购,而是由当地普通农户提供。野竹笋、白花菜等产自深山老林,炸豆腐、腌辣椒出自农妇巧手;黑土猪、嫩黄牛非圈养,连白菜萝卜也是来自游商走贩。其三是选料的苛刻,自己的吊锅当然要对自己负责!保证了吊锅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其四口味独特,营养天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红黄绿白,秀色可餐。油而不腻,辣而不呛,咸而不朐,鲜而不腥。加上物美价廉,各地争相仿效。其五饮食结合,其乐融融。各种腊肉,野山羊蹄子,锅巴,萝卜干都是在农户家自己腌制的。 吊锅中有荤有素,有时蔬也有腌制的各种咸菜,有山珍野味,也有农家土菜。多种食材的风味相互交融,在细火慢炖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创造出超越原始食材的独特风味和口感。让品尝者的味觉体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般用野竹笋打底,这可是春天巧妇们从山上竹林里采摘的嫩笋经过焯水晾干,保存下来的!冬天里做吊锅衬底,很经煮可以防止其他的菜肴被煮糊,还可以调节火锅的鲜香!在竹笋之上层层叠叠铺上其他的特色菜肴:东山腊肉、油炸豆腐、超薄千张还有土鸡蛋皮,……当各种食材在火塘里兜子火的烤培之下,香气扑鼻,味道迷人,于是人们围坐在吊锅边,慢慢享受着吊锅美,也享受着生活的舒畅与时光的静好!
“怪酒不怪菜”是东山人的待客之道,只有菜,没有酒是说不过去的。“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老米酒是吊锅的标配。老米酒,吊锅菜,是形影不离,相得益彰的好朋友。
于是东山人的冬天,也是老米酒的香味,飘出来的。
东山,是老米酒的原产地。当地人酿造老米酒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酿造工艺,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这种神奇的土特产品。瓦缸酿造、竹木器具、原始工艺、生态酒曲,以及传统流程都做得一丝不苟,从根本上保证老米酒的品质。
且看酿酒师们的工作:将精挑细选的糯米,用水漂洗干净。那可是洗一次成百上千斤。然后每一百斤装载一个大木甑里,将糯米蒸熟,盛出打散,并摊散在竹篇里,要均匀。被些温水,洒在糯米上,拌匀,使之变疏松,不可挤压。至凉(没有热气),又在上面撒上一层酒曲粉,拌匀。再将糯米盛到一个陶制缸里(坛不可加压,密封此坛口,还要用棉絮罩在坛上(保温),大约一个月,一缸米酒做成功了,还需要"搬酒",意思是要将酒糟滤出。准备干净地开水,(这些水不是什么地方的水都可以,而是用巴水源头的水,才能算是上品),至凉后,用此水过滤酒糟,即可得纯酒水的老米酒了(酒糟已分离)。有的人则喜欢喝"壶子酒",即从开坛之时,从坛里取去的原始米酒(没有加水)。壶子酒味道极好,浓度很高,有的能点着火,为米酒中的上品。 东山人离不开老米酒,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能够喝上二两。逢年过节,娶亲会友,人们是用酒的质量,来评判你好客的程度和家庭的收入状况,甚至有人把老米酒制作过程的是否顺利,看做来年家庭收入与吉凶的征兆。
雪天是喝酒的好时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是啊,“雪”是冬天带给人们的第一道亮光。“一夜北风紧,开门雪满沙。铺阶都似玉,着树即成花。”大雪一下,屋里开始燃烧起火塘,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炉灶上嗞嗞啦啦,炸豆腐的香、腌辣椒的香、腊猪蹄的香、薄皮子的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东山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
屋外,大雪风飞,千树万树梨花开。屋内,火塘熊熊,蒸汽梦梦米酒香。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交杯换盏,觥筹交错。享受着山外世界别一样的快乐。
突然想起,“吾心安处是吾乡”的苏轼,当年被贬官到惠州的时候。那里盛产水果荔枝。苏轼乐此不疲,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如今在大别山腹地,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大雪天气,吃着吊锅煮菜,大可以说:笑谈阔饮老米酒,不辞长做东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