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将老师比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更像火种,点燃起学生心中的火苗,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弟子们前行的征程。早已镌刻在我心中的老师,她就是恩泽似海,师惠比天的曹璐老师。
我与曹璐老师的师徒之情还得溯源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从财校毕业被分配至吉林省龙井市商业局工作。当上了正规编制国家干部的我更如虎添翼,似龙腾飞。我充分利用本职工作之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每天笔耕不辍。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这阶段里,我每年撰写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发表的数量都在百篇之上。因此,我也连续几年被评选为吉林省和地区的优秀通讯员。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1982年的春天,经考核政审通过之后,我进入吉林省延边人民广播电台,成为新闻记者。至此,我的人生开始与新闻结缘。繁忙又充实的采访、写作、编辑流程中,锻炼和提升我的写作水平和对社会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爱好写作激扬文字,成了我一生中最大的嗜好。
当上新闻记者之后,每天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这让我更加珍惜和敬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事业。台里领导安置我从事所熟悉财经领域的报道和采访,这让我喜出望外,乐在其中。那个时代里,我每天如同蜜蜂般穿梭在延边财贸战线上采花酿蜜,传播着喜讯。工作状态的我呈现出的是任劳任怨,競競业业。在认真完成采访任务之外,我都注意虚心向身边同行们讨教,学习采访技巧,积累着工作经验。1983年,我撰写的《一个农民的大车店》荣获当年“吉林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一等奖。次年,我与同事许焕芳共同采制《长白山下盛开民族花》的录音通讯稿,荣获延边地区新闻节目评比的金杯奖。
我与北京广播学院曹璐老师结缘始于1982年。那一年我所在的延边广播电台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实习基地。那几年里,每年都有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生来此实习。我当年还是未婚青年,以台为家,全天候的工作和居家生活都在台里边。台领导每年都指派我为实习生们的指导老师。我整天带着实习生深入基层企业采访,指导他们赶写新闻稿件,录制节目,及时播出。每批学生的实习期都是三个月。期间,我在实习生们的身上学习到许多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稿件写作技巧。使我对学习新闻理论的渴望性更加强烈了。每批来延边的北京广播学院大学生实习期结束之前,我都会带领着他们去图们、珲春等地边界线看朝鲜观苏联;攀登长白山欣赏天池;去镜泊湖欣赏湖光山色。久而久之,在实习生中间我便小有了名气。1983年夏季,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曹璐老师,她亲临延边前来看望和探视弟子们,在我们台长办公室里指名道姓提出要看看我。当我第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曹璐主任时,我略有紧张的心态便一下子愉悦了。慈祥和善的曹老师拉上我的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她身上传递出来的都是友善和关爱。当从我口中她得知我这个新闻记者是非文科专业的“土八路”,曹老师当场就记下了我的联系地址和通讯方式。台领导还特意让我和实习生们陪同曹老师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采录稿件。曹老师还亲临现场为实习生“批改作业”。我还陪同曹老师及北京来的实习生到图们江畔欣赏中朝边界线上的美丽风光。游览延吉市的市容市貌。
记得那还是在送走曹璐老师时隔半年多的某天下午,台长将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台长乐呵呵地对我说道:连春,你有好事情了!
“有什么好事呀,台长?”我赶忙问询道。
台长和言悦色的叙道:刚刚北京广播学院的曹璐主任打来了电话,她说近期学院要为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开办为期一个学期的新闻训练班。并说延边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院给了咱们电台一个名额。她在电话里向我指名道姓说起了你了呢。
台长的话音刚落下,我就激动得跳了起来了……
转过年的早春三月,我乘火车来到了北京,也是平生我第一次进京。当走进北京广播学院的校园。我敲开新闻系主任办公室见到了曹璐老师。她见到了我便热情寒喧起来。末了,曹璐老师领着我去见了短训班辅导员老师。尔后,她还亲自将我送至宿舍楼里。当年,我所念的这期新闻培训班除我一人是汉族之外,其余三十多位都是来自西藏与新疆两个自治区所辖各地方广播电台的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学员。那一段学习期间,我与班上的这些少数民族学员相处非常融洽,情同手足亲如家人。几十年过去了,我与其中几位要好的同窗好友至今还保持交往和联系呢。
北京广播学院是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广播电视总局所属的国家重点院校。是我国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当年北京广播学院对我们这期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培训班极为重视,倾其所有资源进行了重点培养。学院新闻系张宝安、赵玉明、曹璐、王振业、张舒、常秀英……这些享誉国内新闻学资深的教授和讲师们都亲临讲坛为我们授课,传播着新闻理论和新闻稿的写作知识。特别是曹璐老师娓娓道来的授课,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虽然仅有三个多月的培训时间,极大的拓宽我新闻视野,让我受益终生。记得那一年的五一节前夕,曹璐老师到班上找我。曹老师当场给我写下她的家庭地址与宅电号码,诚心诚意邀请我去她家欢度节日。记得五一节那一天,我拿纸条很快就寻找到位置于广播电视部家属区的曹璐老师家。家中有位年过八旬,一生做小学教师,慈祥亲切的家母;曹老师的老伴也是东北人,是一位多年从事广电政策管理的局级高级编辑。他因曾去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工作调研。就与我这位延边土生土长的东北小老乡有着更多聊天话题。曹老师全家人都像老朋友一样热情接待我,当热腾腾餃子端上桌时,我这个小城长大的孩子,感受到如回家般的亲切和温馨。更令我感激不尽是节后的某一天,曹老师又去班级找到我并告之: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今年下半年将招收成人高考本科函授生。她让我在北京培训班学习期间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好文化课,争取参加夏季举行的成人高考。过后不久,曹老师为我备齐高考教科书和文化课复习资料。还从家里为我拿来一台听课时可录音的袖珍式收录机,供我上文化辅导课之用。在曹老师关怀之下,经过数月的文化课辅导和补习。当年夏天,在北京广播学院所设的考场我如愿以偿成为成人新闻专业的函授生。后来,经过近五年时间的不断努力拼搏和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我如愿以偿获取到了北京广播学院颁发的大学文凭证书。这也让当年高考时我所报考的第一志愿美梦成真了。还是那个难忘的夏天,当我完成两天参加成人高考后的第二天,我那位当教师的未婚妻应约来到了北京。我俩先是到曹璐老师家里拜谢了恩师。之后,我们从北京出发到了全国多个地方进行了结婚蜜月游。北京广播学院不仅让我的学业结出丰硕果实。这里还是我幸福美满婚姻的出发地。
恩情与赐教,珍贵又难得。从此以后,我就将曹璐老师当成亲人相待。这几十年期间,不论是出行的公差、京城旅游观光、还是来北京女儿家或是探亲访友,我都会抽出时间看望曹璐老师。几十年间我到过曹老师家数十次之多。曹璐老师慈祥而温暖,她也经常打电话关心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倾注着无限的关爱。二十年之前,我的女儿在北京读书期间,曹老师多次邀请我们到家中作客。给予我们仨口之家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款待。曹璐老师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领导岗位退休。她集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等多职称于一身。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退休多年时间里,她离岗不离职,教授博士生的时间直至八旬才告老还乡。曹老师坚持自居安享晚年的生活方式。曹老师家还收留了两只流浪猫,如今两只猫咪都十多岁了,每天依偎在曹老师身边。难怪曹老师微信起名:老咪!我去过曹老师家次数多了,就对她的家境了解得比较全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了照料好家中的耄耋母亲,经家政公司介绍来家的第一位保姆是个年仅16岁四川女孩。小保姆来到曹老师家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爱。为了提升小保姆仅有的小学文化水准和她对现实社会认知与感悟。曹老师还出钱供她读文化培训学校四年的初、高中课程。后来,热心的曹老师还帮她找到体面的工作。并且助力帮小保姆在城里成家立业了。后期陆续几位进入家门的保姆大都年岁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曹老师待她们亲如家人。我在曹老师家还多次见过一位河南藉中年保姆张姐。张姐刚來京时是位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张姐心灵手巧,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曹老师给她买了拚音表贴满牆,送给她新华字典,每天还抽空教她读书写字,如今张姐己认得两千多字,并会熟练用手机购物、买车票、滴滴打车…,张姐蝶化成手机的达人。张姐进入曹老师的家之后,她认识和结识了许多传媒人和大学生,悟出了农家娃的出路不光是进城打工,还可以奋发学习考上大学,学好专业才能改变命运的朴实道理。张姐把这个想法告诉在家中种田的老伴,她说服老伴一起供养两个儿子上了初中念高中。还让两个孩子放假来京参观中国传媒大学校园,激励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有耕耘必有收获。两个儿子先后考上理工类大学本科,后又都相续攻读985大学的硕士生,如今两个具有硕士学历的儿子均在城市里有着很好的工作。告老还乡的张姐,她也在老家蓋起了二层小楼,莱园里种满了应季瓜果蔬菜,鳮鸭满院,其樂融融,在曹老师家当过十二年保姆的张姐对曹老师怀有深厚的感情。她经常给曹老师打电话,邀她來到她家里欢度晚年生活呢。早些年间,我接触到的北京广播学院实习生,他们都对曹老师关心学生,善待身边人而赞不绝口。曹老师一生的好人好事和善行义举犹如天上星星般数也数不清。
说起来也真是神奇般的巧合。我的一位多年结交的文友,他在京城经营着三处的影视文化基地。近年来就一直邀请我来京城参与其文化企业的管理工作。遵命不如从命。今年六月份,我乘车来到北京当他将我接至这里时我恍然大悟,我的挚友的三处文化与影视基地一处是在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里。另两处都在距中国传媒大学数百米之内不远之处的。而且,我下榻的地方正是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公寓楼。安置好行囊住下的第二天,我就前往市区叩开了曹璐老师的家门,拜访了我一生最敬重的恩师。在曹老师家里,她老人家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矍烁。与我问长问短,关怀备至。临行前曹老师一再吩咐我:倘若你的爱人小刘老师来到京城的话,你一定带她到家来共同动手包水饺子。我还很想念着她呢。
曹老师如今已八十六岁,还坚持学习读书,锻练身体,听音乐,唱歌。常和学生们一起团聚,保持良好心态,思维条理,话语从容。也常参加大学开展的学生答辩,给年轻学子们上好《开学第一课》等社会活动,保持着积极快乐的良好心态。耄耋之年的曹璐老师,她耳不聋眼不花,仍旧是气宇轩昂,容光焕发。这也许是与曹璐老师开朗豁达的性情、慈祥多爱的品德、甘当人梯的义举、一辈子与人为善积攒起的福份,应当是密不可分的呀。曹璐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了知识,她还以“心底无私天地宽”优秀的品行激励和引领着我一辈子努力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祝福我的恩师曹璐老师: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