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綦河边上的戏剧家

时间:2024-03-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王昌宁  阅读:

  綦河,源于贵州。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江发源夜郎,作苍帛色,故名‘綦’。”因流经夜郎境,曾称夜郎溪。南齐时称“棘溪”,元代又称南江。流经贵州北部和重庆西南部、綦江区、江津区广兴镇,于江津仁沱顺江村注入长江。

  几千年来,美丽的綦河静静地流淌,滋润着大地,养育着人们。綦河沿岸绿野芬芳,欣欣向荣,人才辈出。二十世纪初,綦河左岸边上的一个村子里,诞生了一个男婴,父母给他取名赵铭彝。彝,即古代青铜器具;法度;常规。父母之意是:崇尚正义,企盼美好,长大成器。后来。赵铭彝长大成人,投身革命和戏剧,在中国戏剧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中国戏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顺应了父母的心愿。

  赵铭彝(1907-1999),戏剧活动家、戏剧评论家,话剧史家;出生于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沿河村;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厦大学和上海大学;1927年,入南国艺术学院,开展戏剧运动;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1935年被捕,次年获释,参与“重庆救国会”,任《新蜀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泸沟桥》,影响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各地救亡话剧团来到大后方,他积极接待和宣传,使所在的《新蜀报》成为抗战时期宣传话剧的最有成绩的媒体。

  1942年,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戏剧月报》在重庆创刊,他担任编委。同年,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他担任艺术委员。解放后,他曾担任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出版的著作有《苏联的戏剧》、《左翼戏剧运动史料集》(主编),主要论文有《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论田汉与洪深》等。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抗战时期,正值赵铭彝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时候,在革命洪流中,他参加“剧联”、“南国社”、“左翼戏剧家联盟”,结识了田汉、吴作人、老舍、聂耳等一大批在中国文坛“闪耀光芒”的文化友人,他与他们亦师亦友,一起推动中国现代话剧前行。他呕心沥血,积极为党工作,不断组织演出,使最直接和最有力地激励人民、组织人民的艺术形式—话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学生演剧和业余剧团在当时异常活跃。

  现代话剧的种子,开拓了我国话剧运动的新路。同时,也对全国上下积极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话剧的创作演出活动形成了三大区域性的格局:即以延安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简称:“解放区戏剧”;沦陷于日寇侵略魔掌的上海,仿佛是海洋中的孤岛,爱国剧人利用租界条件坚持抗敌戏剧演出活动,简称:“孤岛戏剧”;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以重庆、桂林为中心的大后方戏剧运动,简称:“大后方戏剧”。“伟大的抗日战争造就了伟大的中国抗战戏剧”。这是原中国话剧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田本先生对抗战戏剧的历史发生做出的学术总结。

  赵铭彝,是在綦河边上长大的,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故土。19岁赴上海求学、参加革命后,1948年,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又回到了广兴。回乡后,在本地开明绅士的支持下,开办时化中学,并担任校长。在这期间,他了解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干团”的进步青年和广兴群众,曾编演过抗战话剧《李秀成之死》,就鼓励当地群众成立剧团。一时间,江津、綦江、巴南等地的戏剧爱好者云集在一起,创作话剧节目,交流演出,不仅为鼓舞群众、动员群众,对敌斗争,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民族危难和民族觉醒的大时代里,适应民族、群众、时代的需求,将话剧这个“舶来品”创造性的转化成了自己民族的话剧、歌舞,使广大民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像《保卫泸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以及歌曲《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太行山上》等经典,至今,仍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赵铭彝,走出綦河,为中国戏剧奋斗了一生,离开我们24年了,然而,他留下的丰碑,却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上海戏剧学院著名教授曹树钧,曾专门著文:《不应忘记的话剧先驱者赵铭彝》,以追忆老师!广兴人民,每逢节假日,都要自发排练演出话剧、歌舞,“桔花小剧团”,一直活跃在老百姓当中。以纪念革命先贤!传承红色基因!

抒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