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资料中的湖南中元习俗
有关湖南地区中元节俗记载的文献相对缺乏,有详细记录的主要是《怀化县志》和湖南嘉禾地区政府网页。
根据湖南怀化《怀化县志》对中元节描述如下:阴历7月15日被称为中元节或者亡人节,烧包节,鬼节。阴历6月30日开始迎接“新亡人”(去世未满一年的亡灵)。7月7日送走新亡人的同时,迎接旧亡人,并于中元节当日送出。亡灵停留的数日,每天必须礼拜和供奉祭品。有钱人家还会设盂兰盆,请僧侣或道士前来诵经超度,慰藉亡灵。子孙后代将轮流倒酒礼拜。日暮时,将纸钱堆积于一处焚烧,送别祖先。另祖先停留期间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大声说话,不可以杀死飞入家中的蚊子和蝴蝶等。一般7月13日送新亡人的家庭比较多,焚烧纸钱、冥衣和灵屋等供亡灵享用。同时,也会在旁焚烧小堆纸钱供孤魂野鬼享用。该地区以前在15日也会为了孤魂野鬼,焚烧冥衣。
刘道锋的论文《梅山民俗中的鬼节文化与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论文中也有详细记载怀化县梅山地区的中元习俗。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本地人多称之为“接公公奶奶”(公公奶奶为祖先亡灵的泛称)或“七月半”。“鬼节”祭祖一般由“接祖”“下饭”和“送祖”三部分构成。
七月初十晚,家家户户到大路边烧纸钱,将已故祖先亡灵接回家。从七月初十开始,庄严肃穆的气氛开始笼罩整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把堂屋打扫干净,神龛前点好香柱,神龛上安置好先祖牌位,碗碟中备好酒肴果品连日供奉。下饭是指将祖先亡灵接回家中后,每餐都要供奉酒菜,本地人称之为“下饭”。
“下饭”时,要将筷子平放在盛好饭的饭碗上,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呷饭。”同时焚烧纸钱,过了三五分钟,才能将筷子放下,并且喊念祖先:“请您老人家放下筷子。”此时,“下饭”仪式结束,全家人才可吃饭。最后一天“送祖”仪式十分隆重,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有烧包和做糯米粑。所谓“烧包”,是指燃点香烛、供奉祭品、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等一系列祭祀仪式。同时送祖先走时,还要准备一些糯米粑,说是给祖宗路上吃。
民国时期,湖南嘉禾地区的中元节祭祖仪式非常盛大。7月半前日,各家各户在家门口烧纸钱,点香,准备祭品以迎接祖先。
七月半当天,像过节一样准备各种肉类,十分热闹。下午5点左右,在祖先牌位前点上香炉和蜡烛,并烧掉用七色纸做的衣服、帽子、鞋子、金银纸币等。另外,在家门口也可以为已逝的亲戚和朋友烧纸钱。并且在村子入口也可以为孤魂野鬼烧纸钱。城内,从7月13日开始连续3天,每晚都有僧侣做法事,救济亡灵并祈祷丰收。据说戏剧等民间表演也会和法事一起开展。在湘南地区,7月14日祭祀祖先,7月15日祭祀孤魂野鬼。在家里或大门口烧钱给祖先,在交叉路口烧纸钱给孤魂野鬼。
综上所述,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在7月14日前后送别祖先。这与湖南南端相连的广西及与湖南西部相邻的四川的大部分地区时间相同。另这些地区也是在7月13日举行新亡人送别烧包仪式。而福建、广东和江西等部分地区的中元节主要是祭祀孤魂野鬼。所以很多地区也称中元节为“施孤节”。而湖南地区则以祭祀祖先为主。
三、湖南中元节俗的流变
从上述文献关于湖南中元节俗的记载可知:民国时期的湖南节俗和其他地区差异不大。中元节以家庭为主祭祀祖先,而清明节则多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扫墓等祭祀活动。据怀化县志记载,清明节前一天宗族祠堂开放,妇女打扫祠堂并做饭,家族的长老们聚集在祠堂里讨论宗族内部事情。妇女做的菜肴先供奉祖先之后再食用。这称为“清明会”。扫墓也是一族人敲锣打鼓前往,非常热闹。相比之下,中元节俗主要是以单个小家为单位,祭祖仪式参与者一般也不会超过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