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初唐诗人王勃

时间:2024-03-23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崔谦  阅读:

  中国浩浩汤汤的诗歌长河中,流淌着许多或优美、或壮美,或直指人心、或深刻精辟的诗句。虽经岁月变幻、沧海桑田,但它们依然深深地扎根到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不住地敲打着节拍。倘若让每个人讲出有哪句诗曾让自己为之触动,得到的答案一定不尽相同,但我们或许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简短的十个字打动过。每当身逢离别之时,它总会告诉我们,只要和亲人朋友心意相通,天涯也能变成咫尺。写下这行千古传诵的名句的作者,生活在距今1300余年的初唐时期。他是幸运的,过人的才气让他年少成名;可他也是不幸的,未及而立之年便已与世长辞。他就是后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诗人——王勃。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山西绛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王通,是隋炀帝时期的著名学者;叔祖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则是唐高宗咸亨初年的太常博士。诗礼传家的家庭氛围,让王勃自幼就对读书、写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自己的天分与勤奋,加之家人、老师的教导,小小年纪的王勃逐渐显露出了超于常人的才华,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时就可以写出构思流畅、文辞出众、情感豪迈的文章”。九岁时,王勃通读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小小年纪的他“撰《指瑕》十卷”,指出了其中的不少问题。十岁那年,王勃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读完了六经,通晓了当中的含义,得到了“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的极高肯定。

  童年的王勃表现出的文才和智慧,不但令他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让为之惊叹的人们送给了他“神童”的美誉。随着一天天的成长,王勃决定要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我的价值。还是少年的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像自己的祖父、父亲那样入仕为官,用自己的才华经世济民、治国安邦。很快,王勃就将自己胸中的鸿鹄之志付诸了行动。他不断地给地方官员,乃至于朝中的高官去信,在《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以及给右相刘祥道的信中,他大胆直陈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表达着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最终,王勃获得了机遇的垂青。他向朝廷进献的《乾元殿颂》《宸游东岳颂》文采斐然、风传一时,让皇帝大为赞赏;他也在此时应试及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这一年,王勃只有16岁。

  年纪轻轻便登上了天子朝堂,初入仕途的王勃可谓春风得意。而他也想借此机会大干一场,建立功勋,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王勃没有预见到的是,其后他的为官之路却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短短几年间,王勃先是遭到贬谪,后又因人牵连,险些身死狱中。自身境遇的风云突变,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内心里充满了失落和不甘。于是,官场失意的王勃开始纵情诗酒、放达文场,用文章和诗歌展现着自己的才情。而这些诗文也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阅读王勃各式各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风格刚健但不失柔和,长于修饰却并不繁琐,与同时期其他人的作品相比,显得自成一格。而这也让他赢得了许多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好友杨炯称他不满于当时的诗风而“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一诗也赞赏了包括王勃在内的几位初唐诗人的成就。编纂于后晋时期的《旧唐书》,则将他和当时以诗文齐名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到了明代,诗学家胡应麟评价王勃的诗“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堪称“唐人开山祖”;王世祯也评价他“骨气翩翩,意象意境超然胜之”,应当排在“四杰之首”。到了近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曾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玫瑰色的曙光了”,盛赞王勃是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而在寻常百姓之间,王勃的许多作品也久为后世称道、传诵,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不朽的杰作和经典。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不可否认,王勃的文章和诗歌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好评如潮,源自于他在文学方面有着过于常人的天赋。但这更与他自幼博览群书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酉阳杂俎·语资》和《新唐书·王勃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腹稿”的典故,非常传神地记录下了王勃写作时的状态。文中讲道:“写文章前的王勃通常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冥思苦想,他会先把墨磨好,喝一点酒,然后盖上被子呼呼大睡,等到醒来,他马上就可以提笔成文,并且文不加点。见到的人们都说,王勃一定是在肚子里就完成了构思,打好了草稿。”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因为王勃日复一日勤于阅读、不断积累,他才能在下笔时表现得才思敏捷、潇洒自如,写出一气呵成、字字珠玑的好文章。

  在才华和积累之外,后人欣赏王勃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其中注入了自己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王勃传世的诗文中,有很多都创作于他被贬官之后客居他乡的羁旅之中。此刻的他身为迁臣逐客,悲愤、无奈之情溢于言表;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保持着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以及旷达的胸怀。从被后人评价为“传世奇文”的《滕王阁序》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昂扬进取和人生慨叹两种情绪在王勃的诗文中相互交织,让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活生命气息的同时,也使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探亲途经南昌的王勃恰逢都督阎伯屿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席间他应主人邀请,在到访宾客面前即兴写就了这篇文章。文中,王勃从当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开始写起,写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四周湖光山色的辽阔秀丽,洋洋洒洒地描绘出了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日胜景,读来让人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兼具叹为观止的自然美和巧夺天工的人工美的绮丽画卷。但王勃马上又将笔锋由雄奇的意境转向了个人的遭际,一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尽显内心中的怅惘和孤寂。可紧接着他又写道: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可以看出,面对着眼前秋水长天的盛景,王勃的内心深处却爆发着激烈的斗争。但失望与希望、放弃与追求、后退与奋进并未此消彼长,年轻人的凌云壮志最终还是压倒了悲观淡漠。而前后文之间表现出的情绪落差与升沉,也为整篇文章增加了不少起伏激荡的抑扬之气。

  公元676年,南下探望父亲的王勃结束行程,自交趾(今越南北部)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海上风急浪高,渡海途中的王勃不慎落入水中,不幸去世。王勃的生命是短暂的,26岁的他怀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空留下了他未能施展的理想与抱负,和许多未竟之业;但王勃的生命又是永恒的,他用自己的文才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也为流传千年的中华诗歌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