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湖北 武汉 430050 2.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小学 湖北 武汉 430014)
【摘要】 作为一部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在英国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精妙绝伦,他采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幽默的文字中将英国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并据此探讨《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08-02
作为一部讽刺文学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这部1726年完成的小说,是一部经典且具有标志性的作品,这部作品是斯威夫特讽刺文学创作风格的表现典型。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主人公格列佛在外出航海时遭遇的种种惊险经历,介绍其航海历经国家的风俗人情。全书是由四部分构成的。其中第一部分为小人国游记,第二部分为大人国游记,第三部分主要以对飞岛国游记的描写为主,第四部分主要以慧马国游记的描写为主。在这部小说中,斯威夫特采取了传统欧洲流浪小说中常用的“离家——远游——归来”模式,将故事中海外国家种种千奇百怪的风情展现于人们眼前,又通过这些海外国家的探险经历尖锐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现实社会里的种种问题。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精妙绝伦,他采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艺术手法,在幽默的文字中将英国当时社会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基于这一点,对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并探索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寓意。
一、对夸张的极致运用
对于夸张这种讽刺手法,历来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本文采用王德春(1983)的说法,即:夸张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表达对象的某种性质、程度,用以强调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1]。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里对夸张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多见,而总的来说,其使用的夸张手法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
(一) 大与小的夸张
大与小的夸张,较多地运用在《格列佛游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也就是主人公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经历之中。例如在小说第一部分的小人国游记中,小人国的渺小被写到了极致,例如小人国的人身高不过六英尺,小得可以放在格列佛手上把玩;而其他事物也都是相应缩小的;他们的社会是微缩的,也有帝国、皇帝,政治、经济、法律等等,只不过在他们认为是边境直达地球四极的帝国领土只是周界约十二英里的弹丸之地而已。读者读到这些描述时,往往会为小人国的渺小而感到惊奇。
但是,这些对小人国夸张的描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更不是作者斯威夫特毫无根据的臆想,而是拥有许多现实原型与基础的。尽管小人国看上去荒诞可笑,但细细看来,小人国完全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将小人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具体描画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当时的英国社会也是类似的,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也存在着类似的弊端,也拥有着类似的腐败与黑暗……可以说,斯威夫特是以现实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为原型,来对故事中的小人国进行构建,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达到既让人觉得十分滑稽,又令人反复沉思的讽刺效果,从而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渺小和黑暗进行讽刺。
(二) 数字与比例的夸张
除了大与小的夸张之外,斯威夫特还采用了数字与比例的夸张,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更多地运用在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上。比如在格列佛进入小人国之后,由于给小人国的国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国民们将他视为上宾,为他送来许多的美味佳肴。原文讲到:“一百多个小人就走了上来,把盛着肉的篮子送到我的嘴边”;“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两三大口”……[2]而格列佛在进入小人国后享受到的这些奢侈待遇,事实上从侧面反映了小人国的统治阶层一贯的生活态度,他们从来都习惯于挥霍搜刮来的人民创造的财富,其吃穿用度的开销令人咋舌。
二、通过对比表达美丑与爱憎
所谓对比,本文采用刘凤华(2007)的界定,即: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作对照,互相比较”。对比的对象必须是同类—— “人或物”概念中的“不同”,指人或物的性质不同。当然这两个概念还应包含同类人或物的两个矛盾对立方面的对比,对比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即两体对比和同体两面对比。[3]
对比这种手法可以凸显事物的矛盾,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小人国和大人国对比,又将野胡和慧马进行对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在第一部分的描写中,格列佛在各方面都比小人国的人好,他的身材比他们高很多,能力也优于他们,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的代表者,时时刻刻感觉到自身的优越性。
斯威夫特小说中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将野胡人的假、恶、丑和与慧马人的真、善、美对照起来,淋漓地讽刺了像野胡一样的人类的贪婪、嫉妒、荒淫的种种丑性,引起了人们对这些恶性的憎恶和反省。
三、反语使讽刺效果更加辛辣
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思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4]
反语的妙处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将意思暗含在字面语言上,而让读者自己去猜,当读者猜出真实的意思时,不禁豁然开朗。《格列佛游记》中,随处可见的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幽默和讽刺才能,赋予作品极强的讽刺效果。
如在小说第二部分,斯威夫特辛辣地讽刺近百年的历史,但他不是直接跳出来直接斥骂,而是反话正说,指出“它令人作呕,那些像娼妓一样的作家哄骗世人,说什么:懦夫立了战功,傻子提出聪明的建议,阿谀奉承的人最诚恳,出卖祖国的人竟具有古代罗马人的优良的品质……”作者这段描述明明是在影射英国社会,可他后来偏要解释说:“我希望不必再向读者声明,我这里所谈的一切,没有一点是涉及我祖国的。”[5]这段话作者无疑是在“诚实”地告诉大家“此地无银三百两”,我说的这些话其实就是在讽刺英国的。作者反话正说,深层的意思暗含在表面文字之上,这样的反语的运用对于读者的理解力当然是一种挑战,但当读者体会出作者真正的意思时,才明白作者讽刺的深刻和彻底。斯威夫特成功地运用反讽技巧,更深刻地批判了英国社会的种种丑恶。
四、《格列佛游记》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 叙事手法的真实性
小说在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环境的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在《格列佛游记》结尾时作者也借主人公的口写道:“尊敬的读者,我已经将我在十六年零七个多月来真实的旅行历史讲述给你们,并且在其中我没有对真相进行修饰。”这部小说的作者特别强调小说所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并且从未对事实真相进行掩饰,读者可以完全相信游记中所记录的内容便是小说主人公,即“我”的亲身经历,“我”只是在事后以游记的方式,将“我”的所见所闻呈现给读者。
《格列佛游记》的起始时间和地点在小说中也有明确的交代,“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我们从布利斯陀出发”“一七一五年十二月五日九时,我们在唐兹抛锚。到了下午三点,我已经安全抵达我在达罗则西斯(即瑞德里夫)的家中”。小说中完整又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游记文学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感[6]。
(二)对殖民扩张行为的间接反映
随着欧洲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通过远洋航行而发现新大陆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途径。《格列佛游记》虽然都没有明确描写欧洲的殖民扩张行为,但小说在讲述主人公海上冒险经历的过程中,都间接展现了欧洲的殖民扩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反映了斯威夫特对殖民扩张行为的讽刺态度。
《格列佛游记》虽然没有描写格列佛在各个岛上的殖民行为,但他与慧姻国的马主人的谈话间接地反映了殖民扩张的原因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的过分奢侈的追求,并且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快,这种奢靡之风会更加盛行,“为了满足男人的奢侈放纵和女人的虚荣,我们都把大部分的必需品送到国外去,而换回疾病、愚蠢、罪恶的原料供自己消费。”斯威夫特在小说中还指出殖民扩张的过程往往是不合理的,“举个例子,一群海盗在暴风雨的驱赶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当一名水手在中桅上发现了陆地后,他们就登陆并准备烧杀抢夺……替他们的国王自以为正式的方式将这块土地占为己有”,揭示了殖民扩张过程中的不人道行为:人们只是在欧洲大陆上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忽略了被殖民者应有的权利。殖民扩张也会有得不偿失的时候,这也为当时热衷于殖民扩张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斯威夫特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极具特色的讽刺语言能力和对政治生活深刻的洞察与描摹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创作的充满强烈愤世嫉俗意味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部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