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下文中列出了一些关于喜剧的有趣观点。
一、喜剧是否源于优越感
(一)喜剧源于优越感
这个理论是1650年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基于康德快慰感理论所作的进一步阐释得出的,他认为“笑,是发现事物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感时,那种突然荣耀感。”
霍布斯甚至认为应当提防笑的过多的人:“最容易发笑的人是那些主义自己身上极少的那点才能的人,他们通过留意别人的不足之处来使自己保持优越感。”
这种理论在解释讽刺心理的动机和方法上都有着独到的优势。
世界喜剧之王卓别林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得了很重的忧郁症之后去看病,医生对他说:“最近我们城里来了一个特别幽默的人,已经在街上讲了三天笑话,导致全城的人这几天都特别开心,我建议你去找找他。”
这个人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特别幽默的人。”
虽然只是个故事,却揭示了喜剧的本质。憨豆先生、金凯瑞、周星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背后,好像都不是台上看到的那么好笑。
德国剧作家斯提登·杜多夫说:“发现缺点,这是笑的根源,也是喜剧性的根源。”
也就是说,观众会笑,来源于优越感。
(二)喜剧并非源于优越感
伏尔泰曾提到,在他独自阅读莫里哀的《安菲特律翁》时,曾笑的前仰后合,他说,这表明笑并不是产生于”自豪“或者”优越“,因为当他一个人独处时,他根本无所谓自豪的。”
著名的讽刺作家,苏格兰评论家托马斯 卡莱尔也曾指出:”幽默的本质是通情达理,对一切存在失误热忱而温存的同情,它的本质是爱,而不是蔑视。
二、喜剧要注意分寸
喜剧有其不堪的一面,悲剧就好了吗?也不尽然。
喜剧是由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悲剧串连而成,一台喜剧发挥到极致也就演变成一场宏大的悲剧。如果说悲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情结,那么喜剧更像是悲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看上去更加轻松,操作起来却更难。
亚里士多德说:可笑的东西产生于无害的悖理现象。大德把它概括为“无害”,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分寸”。
即:少一点,不够火候,多一点,就变了味。所谓分寸,大概如此。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码,有喜剧,也有悲剧,我们不光是观众,还是演员。不妨提醒自己:坐在观众席不要目中无人,站在舞台不要妄自菲薄,风水轮流转,迟早绕回来。
三、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喜剧都有一个悲的内核”的观点最早出现在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的《喜剧性解决》中,他认为:“悲剧实际是隐含的或未完成的喜剧.......喜剧本身之内包容着一个潜在的悲剧。”
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作为文学的原型。
根据弗莱先生的“原型理论”,研究者们以人类学方法来探讨古希腊的那些古典学者和古希腊仪礼的事实。这种仪礼研究的基本心理学假设是:早期人类用仪礼来表现他们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满足和理解。而现代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实是建立在这些礼仪上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喜剧和悲剧实际上都是古人仪礼的某种演化,通过研究古老的仪礼文化会发掘出我们内心情感的普遍性原型。
四、喜剧存在于某种缺陷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存在于某种缺陷之中,既某种被无害地表现出来的有害东西。因此喜剧必须表现“卑贱的”人而悲剧必须表现“高尚的”人。即我们所笑的是呈现事务与他被呈现方式之间的对立。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经过发展和延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喜剧大师莫里哀曾说喜剧:“是把全人类的弊病愉悦地表现在舞台之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德国理论家对此的论述:“一个小东西,其表现的宛如一个大东西,它使得自己变得庞大,扮演了一个大东西的角色,而后重又表现得像个小东西,或是退缩为某种微不足道的东西。”
然而以上观点都不能成为喜剧性的最终解释,毕竟“笑”是一件极私人化的情感,比如同样一个喜剧,说的人不笑,听的人笑,听众里有的人笑,有的人不笑,故而喜剧性的成因多种多样,喜剧也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