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文学之门

时间:2024-08-03    来源:馨文居    作者:陆春祥  阅读:

  文学之门在陕西吴堡一个叫寺沟村的小山沟里,它由柳青的作品筑就。《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狠透铁》《沙家店战斗》等,二十三部柳青作品的中外版本,一百六十余吨石材,以繁体字“門”为意象,逐层累叠而成独特文学之门。

  庚子年冬,陕北的寒风已将我棉衣裹紧,我进入了这座特别之门,走近柳青。

  两山夹着一条浅沟,我沿着沟中间缓缓上坡,其实已经看不出沟了,它经过精心打造,左边为丁玲、杜鹏程等四十一位陕北籍或在陕北工作过的著名作家手工精雕石板画,右边就是柳青故居。

  1916年7月2日,一个男孩降生在寺沟村的刘家,此前,刘家已有三男二女,本来家有余粮,日子还算殷实,不想,寺沟村遭遇土匪,刚满三岁的儿子,被土匪一枪打死在身怀六甲的妻子怀中,十二岁的大儿跳墙逃命,又被子弹打穿手掌,刘家主人更惨,从寨墙上往下跳,摔伤了腰和腿,躺在床上一直动不了,显然,对这个快要塌了的家庭来说,他就是“多余”的。男孩降生后,刘家妈妈不仅不包裹,还将他放在灭火后的土坑拐角,任冷风吹,用意很明显,让他自生自灭。天无绝人之路,男孩次日被奶奶发现救下,不想,土匪又来侵扰,大人们白天逃出避难,夜晚回家,却将孩子放在家里,真是命大,一连十六天,顽强的男孩,居然还活着。柳青故居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出生的地方,我脑子里立即映出孔夫子出生的故事,叔梁纥与颜征在郊外野合,生下了孔子,孔子这位老爸却不管他的死活,以至于颜氏死前都不愿意和儿子说他父亲的事,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这个叫刘蕴华的孩子,同样也经历了相当的曲折,但凭着他的天资和韧劲,终于成人成材,且成了大材。

  我记住柳青,是因为他的《创业史》。《创业史》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可它文学的光芒,到我八十年代读大学时,依然晶亮闪耀,这一回,在柳青文学馆,看着他那些发黄的手稿,不同的版本,众多的评论,我试着努力进入他彼时的创作世界。《创业史》写作的艰难程度,对柳青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生命超越,所有的积累,所有的创造,所有的坚持,才铸就了他写作史上的里程碑。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2015年底,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结束的那个晚上,人民大会堂有一场文艺演出,别的节目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张抗抗、李敬泽、贾平凹等八位作家表演的《梁生宝买稻种》朗诵片断却记忆犹新,贾平凹念梁生宝,字正腔圆的陕西腔,活灵活现,将节目一次次引向高潮。

  然而,在柳青笔下,《创业史》的主要人物形象,前三稿还叫杨生斌,一直到第四稿才变成梁生宝,六十多年过去,梁生宝这个典型人物,依然泛着浓郁而鲜活的泥土气息。按柳青自己的说法,作家写作,“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生活,一头挑着技巧”,确实,土生土长的柳青,他的许多技巧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实在太难。我可以想象出,他常常背着手,捏着烟,在屋里不停地踱步,百般揣摩语言、人物、细节、结构,为借一本英文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他来回走一百六十里山路,回来路上的深夜,还遭遇到了狼。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在《柳青传》中透露,《创业史》第一部,历经四稿,第一二稿,内容有些单薄,第三稿读来为之一振,内容也丰富多了,人物的心理和情绪跃然纸上,到了第四稿,精雕细刻,内容更加充实,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第四稿仅《题叙》一章,就写了八个月,而书中的其他章节,每一章节在每一稿中都要用一个月时间。第一部开始刊发时,书名还叫《稻地风波》,一直到连载八个月后,才改名《创业史》。

  我感叹柳青真正地深入生活,不,应该是潜入。柳青与生活的贴近方式,很少作家能做到,他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在皇甫村的古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如果没有长时间和农村、农民及土地的漫浸,就没有《创业史》。刘可风这样回忆:来皇甫村前,柳青就脱掉了四个兜的干部服装,换上一身农民式的对襟袄,恢复了青少时的老习惯,瘦小,黝黑,和农民在一起,生人绝不会说他不是农民。

  我面前的柳青照片,对襟袄,戴着眼镜,下唇的一撮浓胡,短而有力,拄着拐棍,这是柳青给我们的标准形象。柳青并不老呀,为什么要拄拐?他的身体太虚弱,幼儿时落下的肺病,一直侵扰着他的身体,然而,即便身体如此糟糕,他依然心里牵挂着老百姓,村里有什么事,村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柳青,他从不厌烦,他知道,他的身体里,本来就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和他们就是亲人。我在想,如果柳青不是62岁去世,上苍再假以他二十年时间,那么,计划中《创业史》后面的几部,如今都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屹立。

  看着笑眯眯的柳青,我却读出了他的毅力和果敢。即便舆论对柳青不利,说他江郎才尽,写不出东西,他也不急于证明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对不拿出来,有一部作品,我只知道大致内容是反映老干部的,柳青自己也没有透露书名,近十万字的作品,却被他烧掉,烧作品的场景,刘可风在《柳青传》中也有写到矛盾的心理:“他实在不满意这部新作,划着一根火柴,伴着落英,点燃了它的一角。这也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呀,他又不舍地掐灭了刚刚燃起的火苗。”然而,最终柳青还是下决心烧,这种决绝而悲壮,一般人无法体会,不过,正因为不留后路的自我逼迫,才有了文学之门中的那些坚强的基石。

  从文学之门一直朝沟上方走,沟的两端,间或有些榆树、枣树、柳树,黄土虽贫瘠,却已经被文学的因子布满,除柳青故居外,还有柳青文学馆、柳青私塾、柳青书院,另外,路遥馆、陈忠实馆、贾平凹馆、延安革命时期作家馆、陕西作家馆、陕西作家手稿及影视资料馆、报刊资料馆等散落其间,这条沟里的二十个院落、七十七孔老窑洞、四千多平方米空间,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陕西作家第一村。

  回程往坡下走,文学之门的背面,我贴近了看,左边,写着柳青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就像是对所有人说的,我记得读大学时就工整地抄过。右边,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表达了内心对柳青的无限尊敬,其中路遥这样说:柳青是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教父,很难忘在长安县皇甫村与柳青讨教文学创作的美好时光。我相信这是路遥的肺腑之言。

  我到吴堡的当天晚上,就去瞻仰柳青。黄河岸边,吴堡文化公园内,巨型柳青雕像醒目矗立,慈眉善眼,对襟衣裳,右手捏笔,一大叠稿纸,雕像的右下角为《创业史》中的场景,雕像底部,矮柏缀成《创业史》字样。今日农历十三,望着夜空中差不多已经满了的明月,谛听静静流淌的黄河水声,地灯映射,柳青雕像流淌着暖光,我若有所思,我为什么来此?他给我什么样的启示?

  走进柳青的文学之门,这是一次精神之旅,离开吴堡前,我发了一条微博,后半段有这样的句子:柳青的意义,不仅仅是他自己深扎人民之中,更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精神指引,他自然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伟大标杆。

  人民作家柳青,人民是他的根,他的血,他的魂。

文学之门 柳青故居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