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作品,不管长短,只有歌唱生活,剖析事物,只有达到了深刻的程度时,才能给读者以启迪,以共鸣;倘若肤浅,充其量也只能提供一些材料,就像玩具一样,供读者茶余饭后浅浅一乐而已。
在诗歌作品的创作中,只有深刻,才能揭示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
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沧浪亭》:
所谓沧浪
也便是一曲流水
加几分明月的碎银
和一男一女
两个挨得很近的身影
从水中浮起一段
幽婉的人生
然后把它园林起来
隐退八百年的斯人
才在山亭上现身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诗人程维在这首诗歌作品中,以现代人的思维处理“情”与“景”的一体关系,以此来蕴涵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即“天人合一”。
下面,再让我们来读一读具有古典韵味的《行吟十五帖》中的《枫桥》:
先做它的读者
然后才是它的过客
不就是水上的一行诗吗
站在上面走走再朝四周看看
一条船泊在桥的下面
一尾鱼潜在船的下面
午夜
它们带着湿漉漉的钟声上岸
读完这首诗歌作品,似乎看到了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我们进入的是一个这样的诗意世界:夜泊枫桥,推开小窗,点点渔火,温暖百转愁肠,钟声串串,敲打无眠遐思;月落乌啼,孤篷渐远,雁声和笛声,从诗行里返航,仿佛玉人双手,轻撒夜明月光;寒山古寺,旧颜新装,诗融画意,留下千古绝唱,霜叶似火,染红姑苏古壤。
接下来,诗人程维的《寒山寺》再一次带给我们同样的意境:
一声钟响
在正午的阳光下
我打了个寒战
一个古僧
坐在钟声里参禅
上面谈到的关于诗歌创作的深刻问题,在这里先谈一下深刻与深邃。
深刻与深邃这两个词是近义词。深刻,是指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或内心感受程度很大的意思;深邃,是指深的或深奥的、深透的意思。深刻与深邃,即对事物或者问题,做过深入的、深层次的、深度的体察和考究,有了深厚的积累,再经过深透的辩证,形成深湛的见解和深邃的认识,我们读者就会因此而引起深思,并深深受益。
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怡园》:
精致的假想
虚构的园林
骚客们玩赏不已的一只
——三寸金莲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二十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三寸金莲”,据历史记载,在五代之前,即有诗文称赞女性小脚之美,五代之后缠过的小脚更是被誉为“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等等。文人们甚至总结出了小脚的“四美”(形、质、姿、神)、“三美”(肥、软、秀)。到清朝,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诗人在这把“怡园”比喻成“三寸金莲”,是对历史的反思,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三寸金莲”如此,“虚构的园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三爪仑雨中漂流》:
骑浪奔腾
一川石头在激流里喊疼
有人落水
爬上岸时,手中紧攥的
一只破鞋对他说:好险
这首诗歌作品虽然描写的是有人在三爪仑雨中漂流时落水了,后来爬上岸时说了“好险”两个字,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诗歌创作技巧之一的暗示手法。这里暗示的是人生,人生就像在激浪中漂流,崎岖坎坷,起伏不定,一不小心就容易落水,但落水之后有人能爬上岸,有人则会被激流冲走。这就是采用暗示手法创作的诗歌作品的深刻之处。
又比如《行吟十五帖》中的《山行》:
千峰如钻
万山如屏
一条小溪为我
轻手打开山门
这首诗歌作品不仅生动,而且深刻。在这里,诗人是用蕴含哲理的小溪暗示人生道路上指引前进的路标,只有按照小溪的方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程维的组诗《行吟十五帖》也属于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但在这组诗歌作品中,绝大部分是写景抒情的。比如下面的《敦煌》:
名词:沙漠隐泉
瑰丽的想象灿烂无边
儿子是贫僧女儿是飞天
这首诗歌作品同样蕴涵了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也就是上面说的“天人合一”。有时,我总在思考,倘若在诗歌作品的创作中,这一背景被消解或者遭到莫名的破坏以至于摧毁,那么,我们所说的这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诗意”就会被无限削减,并向“水泥”森林,更甚者则很有可能迈向现代虚幻的世界。
因此,对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进行观照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在注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理性以示和传统创作手法有所区别的时候,这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就会无限削弱艺术中很本质的“优美”这一特征。从而,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程维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创作价值的肯定。
比如《行吟十五帖》中的《滕王阁》:
诗者在水下梦见阁楼
歌声在岸上寻找嘴唇
渔舟晚唱
这首诗歌作品给我们读者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意境优美”。不想再做太多的解读,假如这是一座“园林”,倘若我们过多地对这“意境优美”做形象的阐释,这就好比这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正在将“园林”的一切合理的设置,诸如水、桥、花、草、树木等等省略而只遗留房子本身一样。我们都知道,这已经不能叫“园林”。
所以,“意境优美”应该是人性化的,温暖的。也正如现代人的生活小区或者居所也会点缀花、草、树木一样。
比如诗人程维的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夜行》:
……虫鸣
是晚归时
月色模糊的脚印
影子是一匹狼
被行者的腰刀
随身束缚住野性
诗歌艺术的“意境优美”特性是携带着很多的自然元素的,另外再加上合乎美学的融合,从而使之与人为因素进行统一。这种统一之后的整体,就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自然元素的本身,这样才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可以流传的文明基因。与此同时,它还具备了人格的人性化的温暖关怀,这是多么令人崇尚的,赏心悦目的。
下面,让我们继续跟着诗人程维的组诗《行吟十五帖》往下读《眉间尺》:
一把杀人的刀隐身于暗夜
一个黑色的武士
在噩梦中逼近急促的呼吸
眉间尺,在诗人程维诗歌作品中多次出现,而这首短诗的内涵又有所不同。据历史记载,眉间尺,因眉距广尺得名,传为春秋著名铸剑工匠干将、莫邪之子。父为楚王铸剑而失命,遂立志复仇,以头贿客,代击楚王。事迹载《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赵晔)、《列异传》(魏·曹丕)、《搜神记》(晋·干宝)。
诗人程维从这个历史典故中进行诗意的发掘,寥寥三句就把一段历史浓缩其中,生动地揭露了楚王的残暴,揭露是深刻的,因为描绘了当时那个社会的本质。
又比如《行吟十五帖》中的《陶罐》:
一个处女
两只乳房
贫穷而美丽的姿势
遍地开放
这首诗歌作品是以旧的传统来打破必然代之以新的传统,而旧与新没有截然明显的界限,能够沉淀出来的也必将成为这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乃至文学的新传统。现在,我们又可以在这里称这种新的传统为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意蕴。
接下来,再让我们来读一下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玻璃》:
美人之美的脆弱
一触即碎的柔情
玻璃的锋芒,谁伤得最深
这又是一首运用暗示进行创作的诗歌作品,玻璃暗示美人的眼睛,一般情况之下对美人的眼睛应该是这样的:如玻璃般的秋水,是故乡深蓝的湖,从温馨的春天走过来,将鱼儿吸引。鱼儿,痴痴游弋,忘返于你的水帘中,静候在你的眉睫下。宁静的光芒,映着蓝天,缓缓而行的白云,映着你的万般柔情,爱意在玻璃般的秋水中徜徉,默默地凝视,让时光任意流逝……
可这里却是“玻璃的锋芒,谁伤得最深”?让我们读者驰骋在想象中……
但是,下面的《眼疾》这首诗歌作品却不同于上面的《玻璃》:
荷马的眼睛,天马行空的车轮
荷马的痛苦,遗落人间
两卷史诗
一对枯灯
从这首诗歌作品中可以读出,诗人程维独到的史识和超拔的境界,使得他对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有了深入的了解、深沉的思索、深切的检验,所以,才有了这些深情的咏叹。
又比如他的组诗《行吟十五帖》中的《妃》一诗:
寂寞在枝头的红颜
是谁家的妃子。隔代而开
可一场风雨正越墙而来
要把她的美貌与哀愁拿走
这首诗歌作品揭露了封建王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寂寞在枝头的红颜”的悲惨命运。揭露是深刻的,笔墨是辛辣的。这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思考的缘故。
下面的《美人》这首诗歌作品也有着同样的深刻:
不可触摸的美
在接近中消失
一捧乌发,三颗贝齿
对诗人程维的这组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就技术层面而论,语言组织极其丰富而又富有想象力,这样的诗歌语言及意蕴能够走得很远。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这种新古典主义现代诗歌的创作只是这样走的话,那是没有价值的。比如,人类智慧结晶的古典建筑是严格按照智慧的古代人的美学思想来造就的,因此,如果作为建筑艺术来欣赏,我们欣赏的是只是结果,而不是欣赏可以将这种美“技术”到数学里那冰冷的数字的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