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致开幕词并在大会作专场主旨报告。
在以往各期的评论文章中,我们不止一次提及王宁教授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里的巨大贡献。在这次大会上,其主旨报告除了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外,有多处因更契合本刊主题而引起我更多关注。首先,他认为,当前的汉语热将有助于汉语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同时也为汉语文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奠定了基础。其次,他说,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已逐步成为一门影响力仅次于英语的世界性语言。既然国际英语文学早就成了一门学科,国际汉语文学也将迟早成为一门学科。因此,更有必要由中国学者领衔编写一部新的国际汉语文学史。再次,他提出,今天的比较文学是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最高阶段也应该是世界文学,而对中国学者来说,现在应该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并帮助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的时候了。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回答大会现场有关文学经典、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提问时王宁教授的阐述。他说,世界文学既要研究文学经典的总汇,也要研究作为中介的翻译,而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流通渠道并经过批评性选择才能获得新生。
对于批评性选择,王宁教授进一步阐释道:今天,是不是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世界文学作品了呢?远远不是。很多作家要想成为世界经典作家或成为大家,与批评家和理论家的讨论是分不开的。他举例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先是张艺谋通过电影把《红高粱》展示给世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有意思就买了原著并把它翻译成英文出版,当葛浩文看到英文《红高粱》反响不错时,就又翻译了莫言的其他作品。在此之前,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曾邀请莫言去演讲,美国《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出版“莫言专刊”专门讨论莫言,后由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福塞尔(Lars Forssell)提名,马悦然(Goran Malmqvist)附议推荐,莫言得以当选。
王宁教授说,实际上,福塞尔提名前,马悦然心目中是另有人选的,考虑到中国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已近百年,在当代背景下应该把诺奖授予中国作家,所以综合多项因素授予了莫言。假如在莫言之前,贾平凹、王安忆或残雪的作品得到好的翻译并在评论界展开讨论的话,他们也可以获得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同时也表明,世界文学的理论研究有义务推动当代文学作品成为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