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家莫言开了微信公众号,微语“抬头”是“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这不仅拉近了中国读者与作家直接交流的距离,也拉近了国际文学界相互交流的距离。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的兴趣愈发浓厚,莫言获诺奖后,也有很多喜欢中国文学的人希望翻译他的作品并与其交流。我在上篇文章中就简单介绍了我开办网站翻译莫言作品的情况。
一
2013年中俄两国签署《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商定在5年内双方各翻译50部总共翻译不少于100部作品。在俄罗斯方面,已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品包括莫言、余华、刘震云、麦家等。其中,有的作家(比如刘震云)的作品翻译起来很容易,有的作家(比如贾平凹)的作品翻译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就遇到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谁的作品,二是如何保证翻译质量。这两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确定了翻译好的作家的好作品之后,就一定要保证这位作家作品的翻译质量,否则会毁了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声誉。好的译文对读者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质量不好的翻译会使读者反感,导致非常值得注意的作品也让读者有不好的印象。比如,姜戎的《狼图腾》俄译本,发生结构、语法错乱,残缺不全,让人无法忍受。不好的翻译让读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好的。
回顾中俄文学作品翻译史,可谓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翻译的黄金年代,中国文学的翻译热达到了高潮, 俄罗斯各地的出版社都积极出版中国文学, 发行量很大。那个年代大部分翻译者也是汉学家,他们的译本质量很高。苏联解体后,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情况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很少,翻译的质量也很难保证,原因是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经常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
2014 年,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在莫斯科举办了“中俄文学名著翻译国际研讨会”。中俄两国翻译家共同讨论中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和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选题、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等议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副系主任、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罗季奥诺夫在讨论俄罗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突破时表示,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呈现扩大趋势。中国翻译家白嗣宏发表了题为《中俄文学译介现状之一瞥》的报告。他说,虽然中俄文学翻译逐渐扩大,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如张爱玲、沈从文、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作品仍有待译介。关于翻译质量的问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赵桂莲对文化特色现象的翻译问题做出了介绍。她还就如何处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独特风格,让译作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特殊魅力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的确是翻译过程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方面翻译者要保留作家作品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翻译者又要使文本方便读者的感知。在研讨会上,莫言作品俄译本的主要译者,俄罗斯著名学者、汉学家、翻译家I.叶戈罗夫通过介绍对小说《丰乳肥臀》的翻译,诠释了“脚注方法”的使用及益处。他认为,从读者的接受度和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脚注对小说思想的呈现和主题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效果和意义。
2015年, 俄罗斯翻译学院和斯拉夫学中心在莫斯科举办了“中俄文学大会”。20余位中国和俄罗斯作家参加大会,包括刘庆邦、马原、刘文飞等。在大会上,作家的讨论引起中国和俄罗斯读者的兴趣。此外,2016年,第七届“中俄文化大集”在中国黑河市和俄罗斯阿穆尔州同期举办。为进一步加强中俄作家的交流,本届“中俄文化大集”还首次举办了当代文学研讨暨中俄出版物版权交易会。
二
莫言小说就属于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小说中有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故事,还有笑话、历史、神话、传说与现实的结合,他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使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魔法的风味。莫言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许多主题,从简单的农民故事到出生率问题。他的小说主要的角色是人民。他描写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年代悲剧性的民众,他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的问题,而且是全世界的问题。这些特点使莫言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特点也就带来翻译的困难。
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I.叶戈罗夫成功地将莫言的代表作《酒国》《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翻译成俄文,N.夫拉索瓦翻译了《红高粱》和《变》 。I. 叶戈罗夫说:“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中国经典文学的传统。莫言的语言非常简洁。然而,简洁才是真正的艺术。有许多俗语、谚语、民俗。他是怀着怎样一种爱在讲述自己的土地、陶醉在大自然中!”按照I. 叶戈罗夫的话,由于莫言的小说内容很丰富,又有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轻松转换的独特文学风格,所以把他的作品翻译成俄文很难。比如,他的作品经常有好几个情节,小说的叙述从一个故事转到另外一个故事,从那个故事又转到第三个故事,然后再回来带第一个故事,《酒国》《生死疲劳》中都是这样。
再就是莫言的小说的历史背景也要翻译到位。《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红高粱》《酒国》 《师傅越来越幽默》等都是莫言以抗日战争、文化革命、改革开放为故事背景的作品。在小说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运动、特别词汇。在描写人民的生活时也就用那个时代现实的用语和词语。比如,在《生死疲劳》中,作家使用文化革命的词汇描写公猪的生活:“每一头生猪,都是一颗射向帝修反动堡垒的炮弹……”在小说中,作家还使用各种各样丰富的中国知识,包括古今历史、文化、风俗、故事、诗词、成语、歇后语、引用句、名言以及民间故事,等等。比如,在《生死疲劳》中就有民间歌谣:“别看鬼脸半边蓝,情人眼里赛天仙。老婆孩子全不要,县长私奔下长安。”又比如在《酒国》中引用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和革命政治家列宁的话:“无论多么形象的比喻也是蹩脚的,这是列宁语录;没有比喻就没有文学,这是托尔斯泰的话。”
翻译者的任务是在被译语言的文化内再创造作品,但翻译者必须保留原作的实际,且不增加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让读者读懂这些实际。I. 叶戈罗夫还说:“莫言小说里的暗语和没说完的意思也甚多,中国人都能懂,外国人不一定能看懂。”这个巨大的文化层造成翻译的更大困难,即文化差异。一位读过《酒国》的俄罗斯读者写道:“遗憾的是,读《酒国》译本的感觉和读小说的原本的感觉有很大差异,因为在小说中有很多文化知识,还有理解双关语也比较难。为了完全了解这本小说和小说的象征,读者应该是中国人或者读者应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很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I. 叶戈罗夫提出的加脚注的方法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只有用注释才能使完全不了解中国实际的读者明白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常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古今情况等。所以,在俄译版《酒国》的446页里有200多个脚注;在俄译版《丰乳肥臀》的830页里有260多个脚注;在俄译版《生死疲劳》里则有300多个脚注。虽然限于篇幅和译作体例,莫言作品的俄译版无法对富含中国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因素进行详细的注解,也无法深度呈现中国独特的儒家思想和审美文化,但是读者认为,小说里的注,把小说变为一个中国风俗习惯课本,可以让读物更引人入胜。另外,莫言小说里经常有的很多自然主义的描述,人物常用的骂人话等,俄罗斯语无法对译,因为俄罗斯文学中没有这样的描写,骂人话也很少,只有古语或者婉转词语,也只好用注脚解决。因此,I.叶戈罗夫认为:“从读者的阅读接受度和跨文化交流角度而言,这种注释是必要而成功的,对小说思想的呈现和主题的提升,其意义和效果也是比较积极的。”A.罗季奥诺夫也说:“在莫言、刘震云、余华、贾平凹、苏童的作品中都有很多中国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因素,俄罗斯读者难懂。那我们要不要翻译这些地方?要。我觉得这能帮俄罗斯读者更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学、风俗、语言、现代情况,等等。”
三
前期文章提到的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尽管小说故事背景与俄罗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历相类似,但翻译起来仍有很大难度,这也是因为莫言作品的特殊风格,有中国城市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也有神秘的故事、历史事件、文化、风俗的认识,以及古典文学引语和不少俗语和谚语等。
《师傅越来越幽默》是以城市生活为故事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中有城市生活色调的鲜明描写:“五颜六色的小轿车在大街上缓缓行驶着,几辆摩托车在轿车的缝隙里钻来钻去,好像无法无天的野兔子”,城市是热气腾腾的。除了城市生活的叙述以外,小说中也有很多对大自然的描述。莫言对大自然的描写非常生动,可以说,大自然的“颜色”在他笔下与小说主人公的心情是一致的,反映主人公的状态;或者说,大自然成了主人公的一部分。小说还把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让读者难以分辨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构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错综复杂。
上文提到的莫言擅用古典文学的引语、故事、成语、谚语、俗语、骂人话以及自然主义描述等,在《师傅越来越幽默》中也有呈现,将这些翻译成俄文非常不容易,但是通过它们,读者能认识中国百姓的文化、智慧、生活,所以一定要保证翻译的质量。这里,不妨举几例:
引用古典文学。主人公丁十口是普通的工人,但是很长时间那对情人还在休闲小屋不出来时,他想起《封神榜》和《西游记》的人物:
“……难道他们像封神榜里的土行孙遁地而去?不可能,那是神魔小说哩。难道他们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变成了蚊子从气窗里飞走?不可能,那也是神魔小说哩!”
引用俗语:
“小胡,我反复想了,丑媳妇免不了见公婆。”
“有遛骡子的有相马的,没想到还有遛警察的!”
“看到了吧,师傅,鸡有鸡道,狗有狗道,下岗之后,各有高招!”
“师傅,走吧,呆在这里没人管饭,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啦!”
用方言词:
“你这是让师傅去耍死狗!”
“快说呀,啥事?!”
“啥好事,他们在里边死了。”
“那就更甭去管他们了……”
“……徒弟保证帮您搞掂!”
还有人物不用母亲、父亲,而是用“娘”“爹”。
具有引申性、比喻性、联想性、象征性或感情色彩的词汇,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由于不同民族风格的语言特点不同,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这是最难翻译的一部分。比喻、借喻的修辞手法也很难翻译,也可举几例:
例如,莫言把下岗女工的哭声与母鸡的咯咯声相比较:“人群里发出阵阵吵嚷声,几个女工的声音高拔出来,好像鸡场里几只高声叫蛋的母鸡。”
还把从情侣小屋刚才出去的女生与下过蛋的母鸡相比喻:“她的脸红扑扑的,眼睛晶晶发亮,宛如一只刚下过蛋的母鸡。”
莫言把外出逛街的主人公与老鼠相比喻:“他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在地洞里生活了多年的老鼠一样畏缩。”
看到警察、工人散开:“就像砍倒了高粱闪出了狼一样,工人们散开,管供销的副厂长就显了出来。”
再如,主人公关于爱情的思考,他把爱情与腌黄瓜相比较:“他为他们叹息,这样的情侣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们的爱情很古典很悲伤,就像盐水缸里的腌黄瓜,只有苦咸,没有甜蜜。”
另外,这部小说中莫言使用很多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使作品成为独特的、民族的色彩,叙述中可以反映中国现实的特点。但是,形象性表达的成语也很难翻译。俄文里没有成语,所以翻译者要找别的办法以充分表达这些成语的意义。此外拟声也是莫言作品的特点,俄文中拟声不太普遍,所以把拟声翻译成俄文也需要下很大气力。
总之,这些修辞手法在莫言的大部分作品中被极尽变换地运用,不仅使作品的感性图景大大丰富,而且深化了文本的阅读性,给读者带来更深层的思考空间。但由于文化差异,而且汉语和俄语的系统不一样,加上前文所述莫言的作品的各种特点,用俄文“翻译莫言”着实不容易,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不容易,才让翻译变得更有意义。
文学反映社会的现实,反映形形色色的生活,它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发生很大作用。某些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他们的思维和感觉是靠文学描写来反映的。反过来,文学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又产生极大影响。文学不仅有助于教育,而且有助于文化的传播。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显然有助于对别的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的了解,也有助于增进两个民族的相互关系。所以,我非常赞赏俄罗斯汉学家和翻译者I.叶戈罗夫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是国家的事情。翻译是给俄罗斯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办法。这是必需的,对各国家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克服不信任情结”。也赞赏A.罗季奥诺夫所说的“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成功传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莫言的作品包含这两个条件,所以,我认为“翻译莫言”对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知识和古今情况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