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大地敞开怀抱,迎来了数次移民浪潮。
前仆后继被饥饿和穷困逼迫的人们。
为抵制外族侵略,全国各地奔赴东北战场的抗联英烈。
“八一五”光复后,2万干部10万大军挺进东北。
开垦北大荒的建设兵团,鞍钢、一汽、吉化及一些重工企业人才的汇聚。
脚步从很久以前开始,不知何处是尽头,或许本没有尽头。是前一个潮浪推动下一个潮浪,后一个潮浪承接前一个潮浪,是涓涓细流日夜的奔赴和汇聚,从无声无息直至涛声欲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并在同一年中数次骚扰中原。
雄姿英发的魏武帝曹操挥鞭北上,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归来途中,路过辽宁绥中,行至海滨,写下了这样一首有着吞吐日月气势的诗篇《观沧海》。
古代中原人东出山海关需要有视死如归的决心,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准备。因为那一带除了民风彪悍还有天气严寒。
“四月春草方生,八月即已下雪。”
山海关以东的冬天漫长又沉寂。好像所有的嘴巴都被封冻了,鸟兽该飞走的飞走,该蹲仓的蹲仓,除了光秃秃的树木,就是被雪裹得光秃秃的山岭,连那些耐寒的鸟也不怎么叫了,仿佛热量都被吸干了。六月不脱棉裤,死了变兔子。关东人不得不脱掉棉袄裤的时间最晚要延至六月。刚脱掉没几天,又得穿回来,新一轮的雪又下来了。棉衣外边套羊皮,羊皮外边裹狐皮,人们已经习惯了,与寒冷厮磨。
莽莽苍苍的林海,在雪中静默地承受着,任凭骨髓冻裂,发出嘎嘎的响声。
若没有不得不的原因,没有人愿意穿过辽西走廊。
当年契丹初建辽国,夺取燕民十六州,俘虏了大量汉人,赶赴这里,修建辽西一带的道路,所以千年后的闯关东路线是用闯关东人先人的汗水铺就的。
辽河以西,涵盖医巫闾山以西、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以北、七老图山以东地区,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的荒僻地带从此有了道路,著名的辽西走廊。不仅是中原通往东北方的戍边之道,也是中原各王朝戍守的要塞,塞外进抵中原的咽喉,更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谁占据辽西走廊谁就有了决胜优势。
从汉代起,守边将士即由辽西郡柳城出发,沿大凌河干流东北行,至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一带,并由此溯大凌河北支流牤牛河北行,进入今奈曼旗境。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辽西曾是个让人无限思念又无限忧虑的地方。是多少女儿的断魂处,是多少男儿浴血征战的沙场。
明建山海关以后,关东才得其名。
明朝洪武年间修建山海关,也叫榆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出了山海关,广大东北地带民间统称为关东。
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要更大些,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往北延伸至外兴安岭以南,东北沿乌苏里江至海。
北倚黑龙江、乌苏里江,南拥北海、辽河,中贯松花江,东领长白,西引草原;黑钙土、灰棕壤遍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黑龙江、松花江、辽河的庞大支脉交汇、融通,响彻山野、林间。
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大小兴安岭和绵延关东几省的长白山系,森林覆盖率90%以上。野菜、野果、珍禽异兽,尽在俯仰之间。松风阵阵,异香满鼻,眼前所见除了可食之物,即为药材,倘若足够耐心,可以找到人参、灵芝等珍宝。每有人们来此一次,都不禁感叹,好地方啊!怪不得,怪不得。
山下艳阳,山上雪。夏季登关东第一山,长白山,要备三季衣物,山下穿裙,山中穿衫,山上穿棉。
在短暂的温暖时光里,植物竞相开花结实,伸根散叶,动物抓紧一切机会求偶、繁衍。冬天一到,这大地上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年中有半年处在冰雪覆盖之下,百兽隐退,万物凋零,如死去一般沉寂。偶有活动其间的人,各个冒着热气,满身凝结霜雪,站在山顶吆喝一声,所有的山都替他传声,那声音无遮无拦地穿越了整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