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失误(上篇)

时间:2024-10-08    来源:馨文居    作者:李志  阅读:

  1.甩不掉的失误

  有很多人读破了万卷书恐怕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甩不掉的失误”!失误就失误吧,还是“甩不掉”的。一听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的确,何谓“甩不掉”?就像我们人身上的细菌、病毒、螨虫、各种难治的疾病,你能把它们这些不速之客甩掉吗!如果能甩掉的话我们普通人就能放放心心活到180岁了。可古今中外有几个做到了?

  对谋事者而言,失误和失败是如同母子一样的因果关系,没有母亲儿女从何而来!没有前因又岂能有后果!失误造成的后果可微可巨,可大可小,因人因事而异,从无定论。

  失误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对学生来说也许就是一次考试不理想,名落孙山;对司机来说,一个小小的麻痹大意,结果也许是车毁人亡;对医生来说,一个小小的失误也许就会要了患者的命,搞得自己倾家荡产;对生意人来说也许是计算不周导致血本无归;对打仗的将军来说也许就是兵败被俘;对帝王来说也许就是毁业亡家……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我开了很大的公司,或者当了很大的官,有很多很多的钱,我本人聪明过人,手下几十个秘书几百个专家。他们都是天下之英才,我要做什么决策时,就会有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为我出谋划策,因此我做的决定不会有失误。对于这样的自信我可以用“不知天高地厚”六个字来送给他。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什么叫“不会失误”?所谓的不会失误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我诚然相信一个大老板大人物的下面有很多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在关于某件事情方面,有的下属就是绝对真理的掌握者。但别忘了,造物主在设计人类的时候对每一个人都是留有局限和败笔的。人的思想、智慧、格局、脾气、经验、学历……都在左右着一个人决策的正确与否。这么多的东西左右着总司令,下面的小兵小将,其中就有天纵之才,可最终拍板的还是总司令长官啊!高明的意见和方案未必过得了平庸或愚钝的大脑。有时候是总司令一人掌握着真理而众人皆不掌握。这就是真理有时在多数人那里,有时也会在少数人那里。

  失误永远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不在这方面有所失误就是在那方面有所失误,不在大事上有所失误就是在小事上有所失误,不在这个时间段有失误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有失误。失败多是因由失误,成功了也许还是伴随着几分失误。比如某个中学生在考试中数学考了95分,全校第一,这算是成功了吧!然而由于检查不仔细失误了3分,如果不失误分数会更高。

  尤其对那些干大事业的大人物们来说,失误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如何尽量避免失误或降低失误导致的灾难留在最后谈论,先说几个古今中外真实的历史故事。

  2,崇祯失误毁长城

  对于明史,这是一本很厚的书,对于明史上的每一个人物故事都是洋洋万言以叙之。但在这里,尤其是面对都懂历史的文化人,实在没有赘述的必要。就简要地说一下明末袁崇焕的冤事及崇祯的严重判断失误。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周期率的必然,因为明朝走的是和历朝历代相同的路,同时也是得的相同的病,最终也是相同的死法。虽说明朝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是必然的趋势,但末代皇帝朱由检的个人失误则是加快了这一历史的趋势。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是内忧外患,内忧是各地饥荒灾害,民变四起。外患就是关外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不断壮大。努尔哈赤论雄才大略说成是成吉思汗再世也不为过。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后挥戈南下兵锋直指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

  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后金以6万余人与明朝9万余人作战,由于那时的明朝方面军队早已腐败透顶,军纪训练废弛多年,再加上将无谋兵无勇,结果被后金军全歼。后来努尔哈赤又智取明朝东北的开原、铁岭,又夺沈阳、陷辽阳、取广宁,一路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顺风顺水的时候,英名一世从无败绩的努尔哈赤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将领面前跌了跟斗。这也是后金政权兴起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这个年轻的将领叫袁崇焕。

  当时是公元1626年,即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劲旅6万人,号称20万大军,向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压来。而宁远城只有明军1万余人,孤悬关外,与外界所有的联系都已中断,整个城被后金军围得像铁桶。袁崇焕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军民共同守城。他在将士面前刺血为书,以表守城决心。努尔哈赤先是派汉人使者捎劝降书,谕告袁崇焕说,我用20万军队攻宁远,肯定会改破它,你们这些将官,如果献城投降,就封你们高官,给丰厚的赏赐。袁崇焕回答说:“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后金军用尽了各种战法,从正月十四日到二十七日奋战了13天,精于骑射的八旗兵在深沟高垒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特长,不但没有拿下宁远,反而伤亡惨重,史载“攻具焚弃,丧失殆尽”,努尔哈赤只好带着残部撤回沈阳。宁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后金的失败而结束。

  宁远城未攻下,这后金军就不敢再伸入大明朝腹地抢掠攻城,因为这是一支严重威胁他们后方的明军事力量。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同样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即汗位。这时由于后金的战略需要,他们要征服朝鲜半岛。如果不把朝鲜打投降了,朝鲜和明朝是父子之邦,也必然威胁后金的大后方。那宁远的问题就只能放一放。但在当时的袁崇焕那一方也是守有余而攻不足。

  为了打朝鲜无后顾之忧,皇太极首先向袁崇焕提出讲和,但袁的讲和条件就是要后金退出占领的辽东地区。双方都没什么和谈诚意,皇太极不过是想争取时间对朝鲜用兵,而袁也在争取时间加强防御。

  皇太极用军事手段征服了朝鲜,并与朝鲜定下“兄弟之盟”,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从此不复存在。把朝鲜搞定以后,皇太极将军事触角伸向了明朝的辽西地区,以实现他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袁崇焕也没有闲着,他指挥明朝军民加紧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并在其周围屯田耕种。这就是明朝在关外的“宁锦防线”。

  刚打服朝鲜的皇太极着急了,这些地处辽西前锋的军事要地一旦修缮完整,会给他的进攻造成巨大的障碍。他果断命令将士们连续作战,力图抢在这些工程完工之前就攻下宁锦防线。

  皇太极首先攻锦州,当时的平辽总兵赵率教,副将在辅、朱梅等坚贞不屈。攻城一天后金军伤亡惨重,而锦州安然无恙。又继续攻十几天,还是攻不下来。几次劝降信用箭射到城里,也没有回音。诱使出城会战,明军就是不上当。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皇太极无计可施,决计留部分兵围困锦州,又亲率主力去攻打袁崇焕坐镇的宁远。此时袁崇焕已向朝廷请来了各路援军。后金军在宁远城下再次遇上袁崇焕这个硬茬,又是损兵折将,宁远依然无法攻克。皇太极攻不下宁远又再次回去攻锦州。时值暑天,将士中暑很多,士气和战斗力都在下降。皇太极没办法,知道不可久留,于是决定班师回朝。

  在袁崇焕未到东北之前,明军是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袁崇焕任宁远巡抚后,后金所向无敌的不败神话被打破。

  袁崇焕打败了皇太极,获得了宁锦大捷后,就向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奏说,山海关一带防务固若金汤,但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可这个极其重要的意见却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重视,袁崇焕不死心又上第二道、第三道奏章。最后崇祯下旨交由部科商议办理,但在那帮过惯了安乐太平日子的迂腐大臣那里依然得不到重视,始终迁延不办。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即公元1629年)十月,袁崇焕之忧不幸应验,清兵大举从西路入犯,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

  袁崇焕于十月二十八日得知这一情报,立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骑兵4000西上堵截。自己率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抚宁、永平丶迁安丶丰润丶玉田等地都留兵布防,准备切断清军归路。

  少年天子崇祯皇帝在惊恐万状之际听到袁崇焕率兵来援是喜从天降,急令袁为各路援军(蓟辽督师)总司令。袁部十一月初赶到蓟州连续三天与清军遭遇,每一仗都取胜清军,清军只好半夜退兵。但是,北路明军就惨了,在遵化被清军阿济格部包围歼灭,主将赵率教中箭身亡,巡抚王元雅兵败自杀,遵化也落入清军之手。北路清军一路攻城掠地直达北京城下。

  为了救援北京和皇帝,袁崇焕是心急如焚,率军两天两夜急行军300余里,甚至还比清军都还早两天到北京,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崇祯皇帝立即召见了他,大加慰劳,袁崇焕向皇帝说,将士们人困马乏,要求入城休息。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但崇祯皇帝疑忌重重,既想用将士之力保住北京,同时他又不信任忠肝义胆的袁崇焕,甚至不会相信任何一个军事将领。袁在宁远时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难免会经常与皇太极有书信往来,这点崇祯是知道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的猜疑之心。不许军队入城,袁崇焕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许,一定要他们在外城野战。

  清军到高密店时才知道袁军早两天就到了北京,大惊失色,想不到袁军如此神速。两军就在广渠门外展开大战,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从上午八时打到下午四时,两军打成胶着状态不分胜负。打到傍晚,清军终于首先支持不住,败退十余里,袁军一直追杀到运河边上。清军被击溃,袁崇焕也受了伤,中箭的甲胄像刺猬似的。北京城也由此转危为安。

  崇祯见清军没有退很远,不但催促袁崇焕出战。可袁崇焕知道,这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死打硬拼取胜只是侥幸胜利,军事上并不可取。回奏说,估计关宁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与清军决战。袁崇焕的意思是,大军在城外坚守,派游军戴断清兵粮道,焚烧清兵粮草,再派兵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清兵没有退路,然后与清军持久对抗。这是一条没有替代方案的正确战略。

  但是毫无军事头脑和对敌经验的18岁年轻皇帝显得十分急躁,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就不耐烦起来,不切实际地催他出战。袁崇焕一再解释说,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现在只有9000骑兵,和敌10余万人决战,难求必胜。此时不仅没有说动皇帝,反而使皇帝的疑心加重了:“你不肯出战,到底是什么居心?想篡位吗?想胁迫我答应议和吗?你从前不断和皇太极书信往来,到底有什么密谋?你为什么一早就料到清军要从西路来攻北京?”

  清军溃败了,便在北京郊外大肆烧杀以泄愤忿。在撤退的同时并通过细作大量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不肯出战是别有用心。纷纷传言说清兵是他引来的,目的在“胁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主张的和议。于是有人在城头向城下的袁军抛掷石头,骂他们是“汉奸兵”,并砸死了几个士兵。这也是崇祯皇帝始终不放心袁崇焕的地方。

  清军在退兵途中正好捉到两个在外城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心生一计,想到了“蒋干盗书”于是高规格地安排了鲍承先、宁完我等五个地位显赫的副将监守这两个身份如蝼蚁的小太监。在袁崇焕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万万料想不到敌营一场针对他的阴毒之计正在策划。

  据《清史稿. 鲍承先传》记:“翌日,上诫诸军勿进攻,召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授以秘计,使近阵获明内监系所并坐,故相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内监杨某佯卧窃听,越日,纵之归,以告明帝,遂杀崇焕。”

  这两个小太监果然不负“使命”,“偷跑”回宫后就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叙述了被捕经过,所见所闻。如果民间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有沟联只是传闻的话,这次太监的叙述更做实了这种猜疑。他彻底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初一,崇祯命袁崇焕到紫禁城平台“议饷”。当时北京九门紧闭,身为前线总司令的袁崇焕和祖大寿都不能从大门进去,只能坐在筐里吊上城去。袁崇焕一到紫禁城平台,崇祯就下令将他逮捕下锦衣卫大牢。祖大寿见状,万般不解又手足无措。但不知何故,同去的祖大寿又被放了出城,也许是为了稳住军队不致哗变。

  祖大寿出城后在城下等了三天,仍不见袁崇焕放出来。满腔热血化作一腔冰水,心都碎了。与何可纲惊怒交集,一气之下带部队回锦州去了。此时正在兼程南下的袁军主力部队,路上遇上了祖大寿,得知主帅无故被捕,一气之下也掉头而回。

  崇祯见祖大寿带精兵强将走了,不再理会北京防务,这下该怎么办啊!万一清军杀个回马枪,京城就完了。哀莫大于心死,这下任何圣旨都不起作用了,唯一能调动祖大寿的只有袁崇焕。于是皇帝又命九卿、大学士到狱中,要袁崇焕写信招祖大寿回来。一开始,袁心中不服也不想写,但最后还是在众人的劝说下忍辱负重,想到“以国家为重”五字,就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要祖大寿回防京城。

  这个时候,祖大寿已经出了山海关一路北去。崇祯派人快马加鞭追上部队。追到军前,袁部将士怒不可遏,有人喝令放箭,送信人大叫道:“我奉袁督师之命,送信来给祖总兵,不是朝廷的追兵。”祖大寿读过信后,下马捧信大哭,全军皆哭。祖大寿是个大孝子,母亲也很勇敢,80多岁的老母亲常常跟着部队。这时她劝儿子说:“本来以为督师已经死了,咱们才反出关来,谢天谢地,原来督师没有死。你打几个胜仗,再去求皇上赦免督师,皇上就会答应。现今这样反了出去,只会加重督师的罪名。”祖大寿觉得老母亲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当即回师入关,和清军作战,收复了永平、遵化等地,切断了清兵的两条重要退路。皇太极感觉到不妙,后路被切断是兵之大忌。于是放弃攻京城,反而写了两封议和的信放在安定门和德胜门口,然后取道冷口撤回辽东。

  但是八个月后,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查清一切是非真相,可崇祯就无能、昏庸、残暴、冷血到这种地步。据《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受刑时,人们咬牙切齿,买从袁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骂一声。当然一是不排除不明真相的市民受误导,二是不排除清军大本营派人混过来买人肉。《石匮书后集》中记载了袁崇焕的悲惨下场:“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手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当年岳飞死时说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袁崇焕将死之时在狱中题写了一首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袁崇焕死距岳飞死中间隔了486年,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又都是精忠报国的名将、英雄,命运何其相似!

  大明王朝的万里长城,最后一根擎天大柱就这样被他极尽忠诚所维护的主人毫不怜惜地推倒了。袁崇焕死时47岁,崇祯只有19岁,明军从此在东北再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袁崇焕的被平反不是他呕心沥血所维护的旧王朝,恰恰是他拼尽全力对抗的敌朝。在清乾隆朝时,乾隆佩服袁崇焕的忠勇和杰出才华,才命史官将真相公布天下。

  清人在修明史时写到这里感叹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15年后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除了绝望的仰天长叹,再也看不到有第二个两天两夜三百余里赶来救援的袁崇焕。

  (中篇“斯大林的失误”,敬请阅读)

青葱岁月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