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就是思考的时间远多于写作的时间,有时为使一人个作品中人物的人物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往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有些思考还是很痛苦的思考。想刻画那一个人物的性格时,如到晚上一夜失眠,将来我写出的那一个人物,就鲜活极了。
不少的人都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却说,我的文章是写出来的。
到底文章是写出来还是改出来的呢?这要看各人的写作习惯而定,据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有没有人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呢?也许有,不多。
我这人就有个坏习惯,文章一旦写出来,就“一笔定江河”,不再改了。在以纸介质为主的时代,成稿就算完稿,抄正发稿时再也不作改动,有些甚至于连抄都不抄就直接发稿了。
回顾几十年的写作实践,我觉得自己都是在“写”文章,而不是“改”文章。不管是上至五十多万字、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中至三几万字、十来八万字的中篇小说,上千行的长诗,几千字的散文、报告文学,还是几十行的小诗;不管是十多二十万字的学术著作,还是一万几千字的学术论文;不管是本职工作的有关文稿,还是业余时间为友人拟定的法律文书,都基本是不作修改。看过我的原始稿的友人都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清净的原始稿。
有人问,你的完稿就是成稿,到底质量如何?这个不好说,“自己的文章别人的老婆”,没有人会认为不好;“自己的风水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人会认为不好。但是,盘点我那些在几十年来“一笔定江河”的作品,还全都不是“山寨版”的“水货”——其中一部二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美国的《星岛日报》连载,一部长篇小说在地区级刊物选载,一部长篇影视小说、三部中篇小说在地区级报纸连载,近三十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数十篇作品收入合集出版,一部学术专著出版并获省部门奖。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一笔”而成的。对照检查起来,样报样刊全与“一笔稿”吻合,极少改动。近年在网络发表的作品,也都是“一键定江河”的,不少作品得到文友的谬赞。
如此,也可聊以自慰了吧?
有人说,你别吹牛皮,我就不相信你真的能“一笔定江河”,电子文稿修改没有痕迹,可以任你吹。不错,电子稿不论你怎样改,它都不会留下修改的痕迹。但是有文友在一旁试看过,他看了不多一会,我的一篇文稿就出来了,并且都是不用修改的,除非是个别“指误”或“贪手闲”点多了一下某一个键,否则很少出错。
翻开我过去的稿子,如初学写作时的作品,那时,我浪足迹于江湖,十多年穷困潦倒,那里有钱买格稿纸打草稿?草稿,大都是用单行硬皮抄写的,上面写得密密麻麻,那里有让你修改的间隙?但那一个时期从硬皮本抄发的稿子,与样报样刊也同样地吻合。
据说,各种各样的写作习惯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写出来再精雕细刻,有其中乐趣。“一笔定江河”一气呵成,也有其中乐趣。
有的人,喜欢“怀胎七月”,在构思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将作品“生”将出来,然后再慢慢哺育。写作时,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也不太讲究,写出来再一改再改,自然要数易其稿。有的人则喜欢“十月怀胎”,十分“足月”才让其作品“瓜熟蒂落”、“自然分娩”。不但谋篇布局经过精心安排,而且遣词造句也讲究准确精当。那么,他的作品写出来就无须“再加斤斧”了。
当然,这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快,也不是轻易就能享受得到的,它必须有长期的思考甚至是反反复复的思考过程。
我写长篇小说的时候,就是思考的时间远多于写作的时间,有时为使一人个作品中人物的人物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往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有些思考还是很痛苦的思考。想刻画那一个人物的性格时,如到晚上一夜失眠,将来我写出的那一个人物,就鲜活极了。
可以这样说,我的成稿是写成的,写成后无须再修改,但我的腹稿却是经过千思万虑,作过无数次的“修改”,只不过是这种“修改”与电脑写作的修改一样,毫无“痕迹”可寻而已。
一个人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再难改变,就是“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我这种“一笔定江河”的写作习惯,有过许多乐趣,也有过苦涩,有的甚至是沉痛的教训。
若干年前,我写了一首叫《梦里侨乡》的歌词,那歌词无论是意境还是语境都美妙得无以复加。因草稿很清净,没有一处改动,就不再抄正,直接将其交给一位友人谱曲。我们这里有托人办事不能催促,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讲法,所以交给友人后一直不加追问,自己也渐渐淡忘了这件事。直到一年多以后的一次聚会时遇上这位友人才想起。问友人《梦里侨乡》谱好曲没有,他说他忘记了,后来叫他找歌词,就再也找不到了。多好的一首歌词啊……
文学创作上的“一笔定江河”造成的教训虽深刻,但终究比不上工作上的“一笔定江河”造成的损失教训深刻,因为一篇小诗或小文毕竟无关痛痒。那一年,我花大半年时间搞了一个专题业务研究,专题材料近四万字,也因初稿很清净,不再抄正就直接交给领导(当然也没有规定业务文稿一定要抄正留底,再交给领导,后来出现的情况也实属于意外),领导看了,觉得不错,也不再叫我重抄留底,就又交给另一位老领导审阅。谁知这位老领导接稿不久,就到“西天”审稿去了,又谁知先审文稿的那位领导也过不了多久就急急去“追赶”那位老领导去了。那文稿,自然再也无从寻觅,大半年的心血就白白浪费。
“弃笔从电”以来,丢失文稿的教训是不会再出现了。但是,我“一笔定江河”的坏习惯却老是改不了。当手指码完最后一个标点的时候,就不再回头审读,直接发稿了。因此,我的文集的文章,大多数或多或少三几个“指误”或“贪手闲”点多一下某个键造成的错漏。虽说这一点,用电脑写作的文友可以理解,但对大多读者来说,就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再“一笔定江河”了,“写”完后至少要细读两遍再发稿……